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科技经济发展遭遇人才缺口产学合作破尴尬-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6 05:06:1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本报记者 崔彩凤报道 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下,如何协调产业与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既是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需要应对的问题。 “高素质综合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崔彩凤报道

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下,如何协调产业与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既是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需要应对的问题。

“高素质综合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重大发展战略的重大保障,特别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培养造就适应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的优秀科技人才,这就要求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更好实现高校人才供给。”在近日举行的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副司长任利华表示。

科技经济发展遭遇人才缺口

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依托在中国工程教育领域培养出来的大量工程人才,以及人口红利,各个行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各行业都面临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成为关键。麻省理工大学调研表明,77%的企业把缺乏数字技能视为数字转型的关键障碍。

“新技术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体系,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新的经济转型过程当中,也需要大量贴近市场、贴近新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腾讯公司腾讯云副总裁王涛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有795万人,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让这些人在学校就能接触和掌握实际工程中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是迫切的需求。

慧科集团合伙人、慧科研究院院长陈滢表示,目前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已经缩短到了2-3年,而高校本科培养人才的时间是4年,当这些人才被培养出来后,还是否是契合企业需要的?这对高校来讲,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据悉,当前人才缺乏问题不仅成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障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才缺乏问题也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遭遇的尴尬。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等行业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新工科成产学融合切入点“人才缺口并不是缺少人,而是缺少优秀的人才。”王涛介绍说,2015年,全球产生了440万个大数据的工作岗位,但是只有1/3的人能够胜任。

大量人才培养出来,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却很少,造成产教脱节。湖北工业大学刘德富教授表示,工科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所办非所需、所授非所愿、所学非所用。他称,企业需求与院校所授课程有很大差异,造成高校人才在与市场接轨中,需要很长时间的沟通。

因此,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成了业界共识。王涛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提出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我们作为一个企业,也深刻体会到校企合作共建新兴产业人才的必要性。”

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表示,教育本身存在和产业脱节的问题。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现实,教育则更多面向学术性教学研究,一些面向新产业领域的高校比较缺乏。“新工科建设是促进教育与产业进一步融合的切入点,也是一个引领点。”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介绍说,新工科指的是新的工科专业和原有工科的新要求。“我国要想在新一轮实体经济中,具备国际竞争力,必须要有硬实力,新工科是基础支撑,是引领,是先锋队。”吴岩称,教育部将正式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大力培养德学兼修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六卓越一拔尖”就是要做领头示范的,新工科就是其中领头的那个。

随着创新创业热潮的到来,吴岩表示,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探索。“原先培养的大学生都是从业就业的人才,今后要从就业从业变成创新创业,要让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就体会到如何创新和创业。”

产学边界正在被打破“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产学深度融合,是我们的重要途径。”王树新表示,智能新时代下,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边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产学深入融合。

在产学合作方面,企业包括很多引领性的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等,对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王树新表示,这些企业对教育的理解,已经不单单是从培训角度来看待教育,教育本身也不单单是为产业输送技能型人才,教育改革更重要的是产业与教育融合。在这里,企业和高校共同面向的是,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促进又企业的转型升级。

据王涛介绍,腾讯在教育领域的投入由来已久,并且持续而且坚定。从2006年开始,腾讯公司正式成立团队,启动高校合作,与清华大学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和高校成立腾讯创新俱乐部,和海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未来3年,腾讯将投入大量的资源和高校一起共同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腾讯会通过云+校园计划、腾讯微校和腾讯高校创新俱乐部,线上线下相结合,与合作伙伴共建云教育模式。

其实,为了解决教育与产业脱节问题,教育部高教司于2014年就启动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4年来,项目参与企业数量、征集项目数量、资助经费和参与高校数量均实现指数式增长。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与近千所高校深度合作,立项近1.8万项,企业支持经费达30亿元。协同育人理念已深入人心,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良好生态正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下一步,教育部还将拓展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计划,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