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九次修改GMV统计口径:京东财报里隐藏的财技秘密-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6 04:50:34]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修改GMV口径,隐藏32%的历史最低增速11月13日,京东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首次没有明确列出GMV增速。而根据其公布的本季及历史GMV计算,Q3增速已下跌至32%,为史上最低。这应该是京东

修改GMV口径,隐藏32%的历史最低增速

11月13日,京东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首次没有明确列出GMV增速。而根据其公布的本季及历史GMV计算,Q3增速已下跌至32%,为史上最低。这应该是京东隐藏本季GMV增速的核心原因。

九次修改GMV统计口径:京东财报里隐藏的财技秘密

仔细查阅可见,除了隐藏GMV增速,京东财报隐藏的“财技”秘密远不止此。以2017Q2GMV总量为例,在本季财报中,京东Q2GMV报出3353亿;但就在上季度财报中,Q2GMV还是2348亿。

这直接多出的高达1005亿的GMV,正是京东修改GMV口径的神奇结果。也就是说,本季度32%的增速还是建立在再次修改并大幅放宽了GMV口径的基础上,如果按照之前的口径,京东GMV增速将更低。

就在去年底,京东年报披露2016全年GMV超过6500亿时,还只是在财报上特别做了一个小注:如果改用“友商同口径”,京东全年GMV可达9000亿。

本次Q3财报,京东就直接采用了这个不知来源的“友商同口径GMV”。还特别更改了定义,去除了“(1)单价10万以上的订单和(2)单个客户日交易额大于100万”两项限制。

这就是前文所述的凭空多出1005亿GMV的原因,由于本季度核心交易总额(Core GMV)太低,京东改用一个生造出来的“友商同口径GMV”,不仅上季度大增,本季度也不至于太难看。

九次修改GMV口径,只为数据好看

统计京东近年来历次财报和公开发布的数据发现,京东至少已前后9次更改统计口径。

光是关于“友商同口径GMV”的说法,京东给出的定义和标准此前已经变动过两次。

第一次是2015Q4财报。京东开始使用所谓“友商同口径GMV”来对标”业内同行(industry peers)”。

第二次是2016Q1财报。京东首次对“友商同口径GMV”给出了详细定义。根据京东的说法,所谓“友商同口径GMV” 与Core GMV相比,主要是剔除范围的变化,Core GMV剔除的是B2C 订单金额2000元以上未完成的交易,友商口径GMV剔除的是单价10万以上的订单和单个客户日交易额大于100万的订单。

在这次使用“友商同口径GMV”之前,京东一直以来披露的是Core GMV,但就Core GMV的具体内涵至少也有4次变化。

第一次是2015Q3。京东财报开始使用Core GMV的口径,最初只是剔除了收购拍拍网后(Paipai)的影响;

第二次是2015Q4。京东财报修改了Core GMV的定义,将第三方APP上的成交涵盖在内,以便把在腾讯系APP上成交的GMV都包进来。在京东2016年Q4的分析师会议上,京东公开承认当季度新客户中大约25%来自腾讯;

第三次是2016Q1。京东再次修改Core GMV的定义,把有关拍拍网的描述去掉,且将剔除GMV的定语从“京东商城业务(JD Mall business)”改为B2C business:“剔除…订单价值超过人民币2000元的B2C业务(Exclude... B2C business with order value exceeding RMB2000….)"

第四次是2017Q1。京东又一次修改Core GMV的定义,把原定义中第二段的“经由我们的市场支撑的第三方商家“中的“经由我们的市场支撑”这一定语删掉(fulfilled by third party merchants who are enabled by our market places)”。

除上述七次变化外,京东财报在具体提到GMV的内涵与外延时,至少还有两次较为明显的口径变化。

一次是关于GMV excluding virtual items(剔除虚拟货物的GMV)。2016Q2至2016Q4,京东曾经披露过GMV不含虚拟项目的金额,即所谓“实物”GMV;但到了2017Q1,京东就不再披露这个所谓“实物”GMV。背后的原因,极可能是京东虚拟类目有较大幅度增长,披露Core GMV而不披露“实物”GMV更好看了。

还有一次口径变化是关于Net GMV。京东仅仅是在IPO文档中披露了2011年、2012年与2013年的数据,之后Net GMV再未披露过。要知道,Net GMV是发货后,剔除了退换货之后的数字。在资本市场,这是最严口径的GMV,也是投资者和分析人士最为关注的统计口径,但这一数据京东在IPO之后就停止披露。

统计口径变来变去的背后,京东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位为了数据好看。

盈利与增长两难,“财技”越来越必需

这一“标准”在Q3财报中成效可谓显著。Q3财报不仅隐藏了低至32%的GMV增速,还首次不报自营和非自营以及分拆品类的gmv,即意在掩盖其自营和3C家电等核心品类的极低增速。

非常可疑的是,由于京东的自营GMV算作收入,京东修改GMV口径, 也就随之修改了收入数字。Q3市场预期京东收入125.7亿美元,京东实际报出收入126亿美元,将将超过不到2亿人民币。超出预期的数字如此小又如此精准,其中操纵痕迹实在过于明显。

在增速创下历史新低之时,京东Q3财报除了继续修改口径,还将展示重点放在了“持续盈利”上。但分析财报可见:本季度京东核心业务的盈利贡献只占不到半,另一半是来自非核心业务,比如27%是净利息收入,26%是其他收入。这两项加起来达到10.6亿。而京东的non - gaap 利润总共才20亿,gaap 利润才10亿。

此外,由于长期亏损,京东目前只负担5%的低税率,而一般互联网公司要达到15-20%的税率。如果按照京东“实现持续盈利”的口径,税率势必走高。在只有5%税率的情况下盈利都有限,长久看京东的盈利将更加艰难。

从商业模式上看,京东属于网上零售者,对商品采购、仓储、物流到末端配送全程掌控,核心竞争力在于依赖于此的用户体验和整体效率。京东实质只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商品分发渠道之一,那么这个渠道越短、越快速,成本就会越低,也就越高效。

但京东的重资产自营的模式面临盈利与增长难以两全的困境:如果要保增长就必须继续大笔烧钱,要想要盈利就要损失增长规模,接受增速的降低——就像此次第三季度财报中表现出来的那样,有了净利润,却迎来历史最低增速。

京东的渠道本质决定了,增长与效率、体验之间本身存在极大的挑战甚至矛盾。自己做产品采购、网站、支付、仓储、物流和客服等所有环节,任务异常繁琐,难以实现与控制,规模的增长会给这一系列环节带来几何级的难度增长,极大影响消费者端的体验,再加上盈利压力越来越促使京东与上游厂商争利,盈利与增长愈发两难,最终影响到增长本身。

这或许就是京东需要不断在财报中修改口径的根本原因,随着增长和盈利的两难矛盾越来越突出,财报里的“财技”也越来越为京东所必需。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