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京东公布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首次没有明确列出GMV增速。而根据其公布的本季及历史GMV计算,Q3增速已下跌至32%,为史上最低。
受此影响,京东本季营收同比增长也首次降到40%以下,仅为39.2%。这应该是京东罕见的没有列出本季GMV增速的核心原因。
值得指出的是,本季度京东再次修改并大幅放宽了GMV口径。在本季财报中,京东Q2GMV报出3353亿;但就在上季度财报中,Q2GMV还是2348亿。也就是说,口径一修改,直接多出1005亿的GMV。
此外,本季财报京东还罕见的没有区分自营与第三方平台,且没有列出品类,推测与其自营尤其是3C等核心品类表现不佳有关。Q2京东GMV增速为46%,已经落后天猫49%增速3个百分点;Q3京东的32%增速更大幅落后天猫49%的增速17个百分点。在体量远小于天猫的前提下,京东增速加速下滑,并连续两季度落后于天猫,本季度更跌至历史最低。一直以来讲述“增速故事”的京东,预计将在资本市场遭遇更比上季度更严厉的挑战。
根据历史财报,京东GMV增速在2014年为107%,2015年下跌至 84%,2016年更下跌至47%。过去几年,京东的增长画出了一条断崖式下跌的曲线,直至如今跌破40%的红线。
在美股大盘及中概股形势普涨背景下,京东股价在10月一度创下了今年6月16日以来的新低37.4美元。而在此前,京东股价从9月14日的高点45.25到11月12日收盘的39.96,回落超过13%,市值损失近700亿人民币。
此前Analysys易观日前发布《中国网上零售B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3季度》显示,本季京东市场份额下滑至26.9%,而天猫市场份额继续扩大至59.0%。
增速与市场份额的双双持续下跌,背后是京东对于增长困境的应对乏力。在核心增长驱动力方面,京东赖以起家的家电、办公、3C数码等自营业务,从各自行业来说都已到增长瓶颈期。持续放缓的增速表明,即便是三季度7、8、9三个月的传统热销旺季,京东的销售和增长也未见好转;另一方面,早已宣称发力的服饰、快消等领域又迟迟未见起色。
毕盛资产管理公司(APS)在今年6月发表其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亲自撰写的报告《600亿美元的市值——这是一个郁金香故事吗?》,指出京东并不值600亿美元,因为京东自营业务利润率低,价格竞争激烈,并且采用劳动密集型的物流模式,难以盈利。分析人士指出,在面对天猫的全面压制,京东不得不提升运营成本而造成的增长波动,加上自身的重资产模式以及资本市场日益苛刻的审视,也许已经到了发展的拐点,持续性的衰退将成为京东不得不面对但又难觅解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