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烛光
1983年,乔恩·米勒在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出版的特刊《代达罗斯》发表的文章“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从概念和经验角度对科学素养概念的审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认为概念的形成应该符合“当代形势”,他认为,当代的美国社会是“科学技术社会”。按照这个社会形态的需要,他提出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的准则和方法;科学的主要术语和观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在后来的研究中,米勒对这三个维度做了一些修改,并逐步建立采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测度的评估体系。米勒在这个领域的贡献主要在于进一步确定了科学素养的定义和内涵。他在1983年的文章不仅兼顾到科学素养的各种观点,并对其进行融会贯通,同时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多维性。他不仅确定了概念,而且在后来通过开放和定性研究确定了测度方法和题目。这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敏感地意识到科学素养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的原因所在。目前在这个领域,米勒仍然是受到普遍肯定的重要学者。如今一共有40个国家采用他的维度和指标以及测试题目进行本国的调查。
1989年,米勒在旧金山美科促会年会上的发言中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在某个社会中为满足一些角色功能所需要的基本可以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他的适应于美国社会的科学素养的定义,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可。
纵观各种观点,大概可以看出公众科学素养的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条件要求所导致的概念的讨论,最后形成大家共识的过程。共识并不是说大家必须共同遵守一个标准。科学素养这个术语由于进行其定义的人目的和背景的不同所赋予的不同的概念和内涵。从表面效度来看,科学素养的绝对定义要求每个人都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技能和对科学的支持态度。但是,要确定一个绝对的科学素养的定义的想法,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用米勒的话说,科学素养的目的取决于其将要发挥作用的社会语境,“其固有的特性与其应用的社会相一致”。如果“科学素养是由社会决定的”这个观点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科学素养的定义将会因时代、地理区域(工业化地区;农业地区等)、社区人群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在科学传播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社会性质决定的概念,其概念依时间、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农业社会等)、社会群体或社会条件不同而变化。在目前国际关于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四个观点(民主的观点;经济的观点;文化的观点;实用的观点)中,米勒设计的明显是适合西方发达国家使用的指标体系。在他的“公民义务科学素养”(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概念中,即公民在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含科学议题的公共政策决策中所具有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概念符合他提出时的基本思想,即科学素养内涵应该符合“现代形势”,符合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科学技术社会的社会形态特征。
在“公民义务的科学素养”(也可以翻译为“公民权利科学素养”)的观点基础上,米勒将美国的决策人群按其重要性构建了一个金字塔,处于塔尖的是“政府人员”(国会议员);第二层为政策执行者,包括企业决策人;第三层为“热心公众”,这个层次的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对科学技术感兴趣,同时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第四层为“感兴趣公众”(对科学技术感兴趣);第五层为“其他公众”(对科学技术既不感兴趣也不具备科学素养)。在他的金字塔结构中,科学技术决策的参与者中,公众占了三层。调查最关注的是第三层,即“热心公众”。他认为,只有对科学技术感兴趣,又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才有能力参与科学决策。那么,在世界上大约40多个国家采用的科学素养指标都适用吗?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