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无法找到特别有效的治疗方式,心衰被认为是心血管领域尚未攻克的堡垒,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近日,由中山大学医药经济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心衰引发的年住院次数1.7次,1年内再住院率高达69%,次均住院费用3.9万元,为我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两倍。
随着国内最新获批药物在医院落地使用,加上社会资本扎堆布局心血管疾病预防、康复、管理全产业链,以及医疗机构推进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普及,心衰治疗在国内迎来变革期。
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
心衰是因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杂志曾经这样评价: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脑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管理进步明显,发达国家死亡低了2 /3,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心律失常的病死率都显著降低。只有心衰领域是个例外。
我国的流行病学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我国大概有1500万左右的心衰患者,已经成为世界上患病人群最大的国家。2009年较大规模的地区性慢性心衰患病率调查显示,我国慢性心衰患病率已达到1.61%。住院病死率占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的 40%,高于总体的心血管病死率,约50%的心衰患者在诊断之后的5年内死亡。
许顶立认为,心衰至少在未来20年内会一直增加,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引起心衰的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其次,这些基础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控制,它们引发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抢救成功率显著增加和致死率显著下降,但最终可能都会发展到心衰;第三,心脏功能和年龄的相关性很强,我国人均寿命增加了,心衰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一开始是用药物治疗,然后是外科手术、介入治疗,还有其他治疗手段包括心血管预防和康复。现在支架、除颤仪等设备的出现使得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下降了,但是心脏毕竟是受到了打击,所以会慢慢演变为心力衰竭,心衰的患病率才会越来越高了。“他说。
从治疗方法上看,20世纪70年代,心衰主要是使用强心剂和利尿剂,针对心肌收缩力减弱治疗,之后随着血管扩张剂、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的出现,治疗手段一直在更新。
目前,主流的心衰药物治疗为“金三角”方案,其中第一类药是ACEI或ARB,主要作用是改善症状,改善心肌重构,保护心脏;第二大类是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改善预后;第三类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用来改善心肌重构。
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心衰患者ACEI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心衰患者首次出院后半年时,ACEI的使用率为58.5%,而到了首次出院1年时,使用率降了一半以上,仅为26.6%。
今年七月底,心力衰竭治疗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商品名:诺欣妥?)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并在九月中旬正式落地中国医院使用。资料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金三角”主要替代ACEI的功能。
“治疗过程需要医生的大量随访,也需要医生的经验判断,这个是我们规范化治疗的一个环节。现在的医生水平还是参差不齐,对于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全面,而且心力衰竭的救治比较复杂,部分医生对新的治疗手段掌握还不是很透彻。” 许顶立直言。
治疗方案变革
虽然新药在国内加速落地,但是心衰治疗方案优化还处于起步期,患者治疗负担需要进一步降低。
中山大学医药经济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研究机构共同完成了一项针对于心衰患者疾病负担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心衰用药仅占总心衰治疗费用的8%(其余大部分为重复多次住院花费)。
这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中山大学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宣建伟说,患者的疾病负担由三方面构成,分别是疾病带来的隐性生活负担,比如误工、照护;看病产生的间接医疗费用,比如路费、住宿费,以及对于卫生系统支付的直接医疗费用。
“对于疾病的经济负担评估也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如果疾病的医疗及住院费用很高,研发新的治疗方式就会起到杠杆的作用。如果新疗法投入可以降低三方面的医疗负担,证明该药物的临床价值、经济价值,及对病人的价值,那么医保系统就有证据对创新药物给予支持。”宣建伟说。
与此同时,将疾病风险前置,做到早期预防、二次预防,也是一众医疗从业者正在摸索的方向。
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例,其心力衰竭防治还包括很多健康管理内容:一是随访病人,一般轻症患者是1个月至3个月,需要定期的检查、用药调整;二是患者生活方式管理,比如运动指导、体重管理;三是药物领域的预防用药指导。
不久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成立了“南方心力衰竭学院”,在全国招收了两批学员,主要是医生和社区医生开展培训。
据许顶立介绍,国内心衰领域的早期预防起步比较晚,目前主要涵盖心衰病人患病之后的二级预防,而面向社区医生、护士、康复师,同时开展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教育的早期预防,这个在国内推进力度依旧不足。
“我们希望三甲医院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康复、管理过程中起到领导作用,究竟应该怎么进行心衰的预防、康复和管理,需要专家引领,然后实施由社区医院来进行。控制了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就可以降低心衰发病率。”许顶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