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资深总监钱磊介绍“商品大脑”运作机制。 平影影 摄
法治周末记者 平影影
还觉得卖假货很容易?
仍梦想着靠卖山寨货发财?
依旧觉得卖假货被发现后能换个马甲重新来过?
你太天真了!
当你想在淘宝上卖高仿奢侈品时,即使绞尽脑汁避开了“高仿”“A货”等词语也无济于事,因为哪怕你把这些“暗号”PS到图片上,平台的“商品大脑”也会第一时间发现,阻拦你上架。
当你有过售假历史,被写入阿里的售假黑名单,哪怕你更换店铺名称,重新注册工商信息,也会被平台的“同人模型”揪出,淘宝、天猫甚至其他电商平台或许也将跟你无缘。
“阿里知识图谱就是一个"超级大脑",包含百亿条信息实体和百亿条信息关联边。”9月26日上午,阿里平台治理部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向外界解密阿里知识图谱——也即“商品大脑”。
“商品大脑”、大数据地图、“同人模型”……不断进步的打假技术,犹如制假售假者的紧箍咒,让后者无力逃脱。
“商品大脑”每天审核上亿信息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资深总监钱磊介绍:“知识图谱每天保持千万级别的拦截量,亿级别的审核次数,24小时全天候与黑心卖家正面交锋,实时对弈,最大限度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
据钱磊介绍,“商品大脑”可以24小时对平台上的近20亿件商品进行管控,无论是在商品上架阶段,还是在之后的出售阶段,平台均可以每秒审核5000条商品信息,发现假货、山寨货、以及品牌堆砌的商品。
“比如说在商品描述中,如果出现"2016小香家同款高仿""爱马仕香奈儿2017女士挎包"等字样,平台就能立马发现,并对其作出下架等处理措施;不仅如此,如果商家在对商品描述时使用了"纯棉"字样,但产品规格显示棉花含量只有30%(按照国家纤维含量标注标准,棉含量至少在95%以上才能说是真正的百分百纯棉),平台也会发现,并且拦截其上架。”钱磊表示。
而有些商家则企图利用商品图片来做宣传、打广告,例如把“全网第一”“高仿”甚至卖家的微信号PS进商品图片中,试图突破平台的审核,“这也是徒劳的,因为管控体系还可以每秒扫描2.2万张商品图片,发现并治理这些图片"牛皮癣"。”钱磊说。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淘宝平台商品管理负责人徐骏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商品大脑”中储存了上千个商品特征,除了对商品描述、产品规格、图片等进行审核,发现可疑商品外,还能从评价、投诉、商家信誉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审核、锁定一些假货、山寨货。
“即使商家在上架时规避了所有特征,突破了一切审核,平台仍然会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控,从他做一笔买卖开始,我们就会从其价格、促销信息、宣传语跟进,比如说高仿的奢侈品、山寨奢侈品的价格肯定跟真品相差很多,平台一发现异常,就会立马对其进行下架、关店等处罚措施。”徐骏说。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16年全年,平台治理主动拦截、删除商品量与同期权利人投诉删除商品量的比例是26:1,这一数字在2015年的时候是8:1。也就是说,现在品牌权利人每次投诉要求下架一件商品的背后,阿里的商品管控体系已经发现并主动下架了26件,远远超出权利人的期待。
“商品大脑”一方面能快速审核商品信息,挑出假货、山寨货等,另一方面,也直接提升了商品发布效率,平均发布时间从388秒降低到了172秒,平均每天减少卖家发布商品15万个小时投入,每天节省超过1万个社会劳动力。
不仅如此,“商品大脑”还大大提升了消费者购物体验。钱磊表示,有了知识图谱,平台可以更好地理解买家搜索的信息,将搜索结果范围缩小到买家最想要的那类商品。
“让发现变简单,让判断更智能。”钱磊如此总结“商品大脑”。
大数据、“同人模型”全平台拦截
作为最大的第三方电商平台,阿里此前饱受“假货”之困,因此铁腕治假,成为阿里这两年的重要战略之一。
今年6月28日,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首次对外披露了“售假账户操控人”“假货生产企业”两张大数据打假地图,并向外界公布了首批“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
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总监叶智飞在9月26日的发布会上表示,“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披露后,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地工商部门迅速行动,主动联系阿里巴巴,依据阿里大数据线索及证据智能协查系统,对相关企业开展走访、约谈、检查。
如广东省工商局组织专门力量,对相关线索进行分析研判,将确定性、时效性高的线索转换为案源,指导全省各地开展执法办案,涉及Burberry、丸美、高露洁、施华洛世奇等品牌。
“如今,百家企业中已有3家在国家工商网上显示为注销,还有一些企业已被地方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另有部分企业被给予行政处罚。”叶智飞表示,“不仅如此,在"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公布后,十余家售假企业在其他网购平台也遭到了封杀。”
而在这一系列打假重拳背后,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支撑。
此前阿里发布的“售假账户操控人”和“假货生产企业”大数据打假地图地图显示,阿里通过数据挖掘到18万个店铺背后的疑似控制人团伙61330个,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团伙数量最多的5个省份为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山东,合计占整体团伙数总量的63%。
同时,为了协助执法机构等从根源上打击假货,阿里进一步对61330个售假账户操控人背后的上游生产工厂做溯源,追踪到上游的疑似生产企业共1640个,地域分布特征与售假账户操控人一致。
阿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大数据打假地图可以看出,售假账户操控人拥有明显的地域性及产业集群性,如广东手表、福建鞋类、江浙女装、山东箱包皮具等。以福建为例,2016年,阿里巴巴和莆田警方合作,破获假鞋案件7起,捣毁了当地多个假鞋制售窝点,查处假货超15000双,涉案金额近2000万元。
不仅如此,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还在会上表示,阿里对这些企业进行了“全平台封杀令”——即上榜企业此后将永远不得在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天猫等平台开店进行线上交易。
而对这些企业进行全平台拦截使用的是平台的“同人模型”。“有了这样的"同人模型",即便你使用了别人的身份证或者买了别人的店铺,如果我们根一些IP地址或者一些硬件信息识别出来,也会将商品下架或关闭这些店铺。”郑俊芳说。
其实,早在今年3月22日,阿里就曾联手蚂蚁金服公布“6大追杀手段”,如平台终身禁止准入、协助公安破案、起诉售假店铺等,而此次公布售假企业黑名单,是阿里针对售假分子的第7大“追杀手段”。
打假只靠技术远远不够
虽然依靠先进的技术,阿里在治假上有了重大突破,但郑俊芳却指出,打假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打假绝不是一个程序员在线上一天就能完成的事”。
郑俊芳表示,从法律角度来说,知识产权是一个非常复杂、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平台一方面要方便知识产权权利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他滥诉,保护平台上的商家。因此阿里在治假时,除了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外,还会引进知识产权法务人员,尽最大努力做到公正公平。
郑俊芳还以阿里巴巴知产保护平台(IPP,品牌权利人可在该平台申请账号,并快速维权)上的一些情况为例,来证明打假工作的复杂性。
她表示,一个权利人曾在IPP开设了两个账号,其中一个账号由公司的法务团队运营,另一个账号由公司的销售团队运营,但法务人员运营的账号投诉准确率很高、商家申诉率很低,整体数据非常好;而销售团队运营的账号准确率低、商家申诉率高。
“最后查证发现,销售团队提供的一些鉴定报告都有造假痕迹。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销售团队的目的不仅仅是维权,更是打压竞争对手。”郑俊芳表示,类似的事情还有其他,但无一不说明打假的复杂性。
但郑俊芳表示,在打假问题上,阿里仍会坚持坚持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和工商、知识产权等部门保持积极的沟通,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尽最大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责任编辑: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