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双创”时代,各式各样的创业孵化机构大量涌现,一批怀揣梦想的“新”人跨入这个行业,成功实现了自身的转型。他们将“双创”作为人生新目标,为创业者而创业。因为他们坚信,以创业服务者为目标的创业,是这个时代的一种需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他们不仅将自己的创业梦变成了现实,而且开始孵化更多的怀揣梦想的创客们走向理想的彼岸。
乔会君:与未来的企业家做朋友
洪泰智造工场的前身是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创业服务平台。与国内有些孵化器不同,我们始终把“垂直”和“重度服务”放在首位。
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是基于对行业的思考。随着孵化器和孵化企业的增多,孵化器管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情况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租个房子,拉上网线,就开始进行孵化,勇气虽然可嘉,未来其实难料。
当时,洪泰智造工场分析认为,如果说2015年是孵化器发展年,那么2016年就是孵化器指标年。由于政府红利、地产红利、市场红利等因素,各地争先恐后地抓取创业者及创业项目,有的甚至跟相关政府签订了对赌协议,必须完成多少创业团队入驻,必须有多少创业团队拿到投资等,未完成相关协议将无法继续享有未来的红利及还需返还相应的补贴费用。这些都为孵化器项目埋下了风险。
因此,洪泰智造工场基于自身团队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领域的资源和经验,定位为专注于智能硬件垂直领域,做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航者。我们为智能硬件创业者提供深度服务,包括自己建造的敏捷生产线,自有的专家研发团队,自己研发的APL项目远程在线管理系统。
我们曾做过一个数据统计,到2015年9月,拿到从天使到A轮融资的智能硬件创业企业有270家,从A轮拿到B轮融资仅仅只有18家。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大小企业前赴后继的涌入智能硬件领域,一些大公司(小米、阿里巴巴、360等)拥有雄厚的资本支持,所以关注到智能硬件的生产和研发各个环节,智能硬件产品可以做得不错。但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早期的智能硬件创业团队,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是中小企业往往核心技术不够、存在研发短板,他们往往只关注智能硬件的某几个点,而缺乏智能硬件从设计、研发、试产和量产各个环节全流程的了解;其次是大部分的生产智能硬件的中小企业,他们都缺乏供应链的资源和经验,一大批早期智能硬件企业没有达到量产就死掉了,其中80%都是出在供应链整合不足这个问题上。再次是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往往会忽略有关生产测试和质量方面的问题,生产出来的几个原型机,或者哪怕达到了小批量的市场,但是客户可能是不满意的,产品可能不太有品质,也可能不太安全。
将近两年以来,我们的服务体系已经成熟,专业工程师团队更能满足创业者的真实需求,全球化版图逐渐展开,硅谷、柏林、伦敦、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分支机构次第落户;为全球硬件创业团队研发及供应链服务的APL系统已进入测试环节;创品机器人、智尚极光、升泰信息、疆域智能无人机、彩果科技等30多家创业公司已入孵洪泰智造工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回首过去,洪泰智造工场从萌发到壮大,我知道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洪泰智造工场唯有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不负时代!
徐家斌:资源互助为初创企业安上腾飞引擎
我是深圳市卓翼科技(002369,股吧)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卓翼公司以自主研发和高端电子产品制造为主,2013年开始与小米公司合作,并逐步建立起策略伙伴关系。在跟小米合作过程中,卓翼意识到,公司多年积累下来的供应链、工程经验、质量保证体系、制造交付体系都是创业公司最欠缺的资源,特别是软件和互联网背景的团队,产业资源与创新创业之间存在天然互补,彼此有机结合可以创造巨大能量。
由此,经过深度调研,2015年年初,卓翼公司决定主导发起深创谷(SVV),在美国硅谷及深圳配置专职团队,搜寻中美科技创新项目,并与当地高校、风险投资机构、硬件孵化器等机构广泛开展合作,扩大优质项目来源。经过一年多的探索,2016年10月,在深圳市南山区大学城片区搭建的产业化综合服务平台投入使用,第一期面积3500平方米,配备大量研发测试设备,组建专职工程研发团队,为国内外创新创业项目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研发测试环境、技术支持及产业落地支持。
截至目前,深创谷总共深度扶持近20个项目,其中1/3是高校科研转化项目。深创谷的技术能力与高校的科研成果形成极佳的互补,真正解决了产学研合作的复杂过程。目前跟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美国的加大伯克利分校及斯坦福均有合作,成效显著。
深创谷运营两年多,已经垂直深度扶持20多个项目。受限于自身资源,期间也有非常多的优质项目没能合作。问题的关键是工程师资源短缺,于是深创谷计划2019年工程师团队增加到200人, 提供从原型机到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垂直深度技术服务,这样深度扶持的企业将增至100家左右。
从传统制造业转向做一个创客平台,对我来说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变,可谓是“二次创业”,甚至是最后一次创业。
自创办深创谷之后,我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创新企业,发现自己过往积累的制造业的产业资源和经验跟创新创业是天然的互补,能抓住硬件创业者的痛点,就是产品落地和产品交付的问题,用过硬的技术服务、周到的服务态度来满足硬件创业者的需求,实现多赢。
对于未来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传统产业需要创新创业,创新企业也需要产业资源,我们想在创新公司和传统制造企业之间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创业需要营利,只有把货交了才是硬道理,于是深创谷未来将聚焦自身核心能力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基础设施及研发人力的投入,充分发挥自身的硬件制造优势,并以硬件制造的领先优势跟其他优势资源,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孵化器、渠道商等建立强强联合的合作关系,帮助更多的初创企业走向成功。
林芸:静待花开
我从大学毕业后就与孵化器结缘。2005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厦门高新区管委会,当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创业中心的相关工作。2007年4月18日我入职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当年正值孵化器建设20周年,我参与筹备“2007孵化器年”系列活动,组织孵化器总结表彰大会。看着站在台上领奖的孵化器先进工作者,台下的我顿时有种孵化事业传承的感动。
2016年4月,我从科技部火炬中心离职,以满腔热忱投奔到孵化器的建设实践中,真正感受孵化器与市场的碰撞。我依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源,牵头组建了国际第三代半导体众联空间。作为一家专注垂直产业领域的专业孵化器,我提出了以大企业需求为导向培育中小企业的理念,目前已与10多家联盟内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大企业的需求作为孵化器筛选入孵项目的标准。大企业以直接购买项目、团队或与项目团队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孵化器孵化,孵化器给予入孵企业众多联盟配套服务加速其成长。目前众联空间内已有40多家企业入驻,100%的企业为专业领域企业,80%为博士团队组建,依托联盟大企业资源的联合孵化模式优越性已经慢慢彰显。
目前,社会上对孵化器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政府对于孵化器的认识上。有些政府部门希望孵化器能作为核心力量吸引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所有资源,有些甚至要求孵化器只孵化规模以上企业。二是各类孵化器对自己的认识上。孵化器不是纯投资机构,投资只是孵化器现阶段最抢眼的服务手段之一,也是孵化器长期收益的一种保障。孵化器是服务机构,孵化器的服务包括了场地、创业导师、基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一直以来孵化器的功能就在于通过上述的服务手段来培育企业和企业家。孵化器的标配是咖啡吗?我说不是,咖啡馆主要是作为孵化器的一种新常态,打开了原有孵化器的围墙,让创业者能够在咖啡馆里接受更多创业导师的辅导,而创业导师才是孵化器的标配。三是创业者对孵化器的认识上。孵化器是保温箱,但不提供永久存放。
中国孵化器的3个10年中,我有幸见证了其中的一个10年。我的成长与发展,与中国的创新创业事业发展不可分离,与中国的孵化器亦是不可分离。用心行走,静待花开,相信我的孵化事业会越走越好,也祝福中国的孵化器事业更加繁盛。
米磊:打通科研与市场
2001年,我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进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主动要求到所里孵化的光通信公司工作。我希望能在自己继续深造的同时,在科技产业化中找到中国未来的方向。
2012年,女儿生病打点滴,护士却半天找不到血管,连扎4针都以失败告终,目睹女儿受苦的情形,我很是心疼。作为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又是光学博士,我当即产生了可以用光学技术来解决“扎针难”问题的想法。经过8个月左右的研发,我与所里的孵化企业中科微光联合研发出了“扎针神器”——血管成像仪。这款产品可同时识别血管位置和深度,只要将手臂置于血管成像仪下方,打开开关,就能清晰照出血管,有效解决了老人和小孩等特殊群体的扎针难问题。令人欣喜的是,这款产品随后迅速被应用到国内各大医院,并远销南美、中东等海外市场。
这件事情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如果科研院所里的更多技术,都能被改造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未来必将解决更多人类生活的“痛点”,创造出更多社会效益来。基于此,我更加坚定了要从事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的信心。2013年,西光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了中科创星科技企业孵化器,次年即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我在其中担任创始合伙人职务。通过“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的深度融合,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形成了 “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生态雨林,能够为“硬科技”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创业孵化服务。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累计孵化了140余家硬科技企业,4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带动就业5000余人,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诸多实实在在的成绩,比发表再多的学术论文都更有获得感。
然而,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在国内的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大量科研人员还被紧紧束缚在实验室里,“科研”到“市场”之间还存在很大的阻隔,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愿景任重道远,道阻且长。我们希望中科创星的这些努力和探索,能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变革,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提升,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呼吁把更多社会资本和成功社会经验、管理经验用来帮助科学家们创业,这才是对社会和个人双赢的最好局面。
毛大庆:为创业奔跑
2015年3月,我做出了人生中一次全新的选择,离开中国领先的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开启了创业之路。一转眼,我已成为两家总估值百亿元人民币的创业企业创始人,其中一家叫优客工场,是中国众创空间领域第一家达到独角兽级别的企业;另一家叫共享际,专注于城市共享空间的运营。
“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应有的时代担当,相信梦想,敢于追求梦想,并用实际行动奔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才不会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时代召唤,个人追求,生命完善”就是我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呼应。
对我个人而言,个人价值早已在万科几十亿的项目间充分实现,当我离开了那个位置,一切归零;重新审视自我时,我问自己:你的梦想是什么?几番思量,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可持续延伸的目标:为创业者而创业,以期实现对千万家中小微企业的资源对接。我相信,有那么一天,当我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之时,我的“中国梦”才算真正实现。
2016年3月,创业整整1年后,我通过对世界发达城市的大量考察,对联合办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优客工场所能提供的差异化创新服务,将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的产业链服务。优客工场试图通过布局全产业链企业生态圈的方式,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个更广阔、更便利的创新创业平台。当时,我为自己定下了一个10年为期的小目标:以共享经济为依托,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支持1万家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在带领优客工场前进的同时,我的身体也没有停止奔跑,两年多来,我参加了全球50多场全程马拉松赛事,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有时我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马拉松体能,就是对我创业初心最大的支撑。在每一个长达42.195千米的赛道上,不停歇的双脚和目不暇接的沿途风光,让我得以回归到一种淡然的状态,排空身体内累积的戾气,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创业心态。无论是在创业的路上,还是在马拉松的路上,我始终告诉自己,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认定目标,尽全力向着它的方向前进。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最终完成所有的目标,但我惟一能确定的一点就是,每迈出一步,就离目标近了一步。
黄海燕:勇气和坚持让理想飞扬
作为一名老火炬人,我不仅感受着创新大时代的浩渺与跌宕,也感受着孵化小个体的五味杂陈。蓦然回首,中国孵化器已然进入到而立之年,往事历历在目,令人感慨,但我觉得更多的是感动。感动的是,中国老中青孵化器人前仆后继为创新事业呕心沥血;中国火炬人永远追求创新的砥砺前行。
在这30年中,让我最深刻感受到的,也是自己所坚持的,就是我们火炬孵化人,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做一件事:孵化中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规则——构建孵化中国创新的底层土壤和核心可持续生态。
而我的故事,就是践行并见证中国创新从一片荒芜到创新沃土的过程。在张江的4380天,我每天都痛并快乐着。这里有世界顶级的高科技公司、行业中的翘楚、白手起家的创业企业,各种创新主体都在一片希望的大地上,吸收着成长的能量,催促我不断成长。很多记忆都历历在目:和那些创新团队一起谋划他们的商业计划,是快乐的;看到那一盏盏灯光在深夜里依然跳跃闪烁,是心疼的;听到那些公司取得的每一个进展,是兴奋的;面对那些执着努力的团队,当他们遇到各种致命的困难,我的心是痛的。
4380天后,我选择了再出发,打造一个全球化的创新平台——太库孵化器,而之后的1080天,又是一场前所未有、精彩绝伦、刺激过瘾的创新大冒险。在太库创立之初,我们遇到了3个问题:资源支持、全球整合、区域落地。对我和团队而言,太库走的不是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现成的路,我们每天见山开路,而回身望去,我们走出了一条新的路!这是一条集合全球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之路,虽然坎坷、必将扎实。
我们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不以某个国家和地区、行业领域作为一个分界点,更多的是从创新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去整合创新资源,透过太库的平台,很好地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需要、区域发展需要,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重新配置到不同的领域中,在不同时间段,以不同优势去配置和组合,更主动和更好地提升产业成功率。
未来30年,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依旧在路上,创新兴国的脚步还需要扎实地前行,我们这些老兵更不会停下脚步,因为,梦想在前方,我们会带着和以前一样的热情、执着和努力,一路前行!希望中国的创新力量,在未来30年,可以站在全球更高的舞台上,真正引领全球创新发展趋势。我愿中国产业创新的火炬永远长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