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崛起背后的逻辑
微博,这个差点被微信完爆的社交产品,以其独到的商业模式,逐渐摆脱死亡的边缘,不但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而且还大有崛起之势。
很多人非常诧异,大部分商业模式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几乎不太可能再“活”过来。可是,微博不但活过来了,而且还越活越好,这还真让人诧异。大家这时可能会同时想到一个词:why?
微博崛起当然不是靠运气,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首先,社交广告的崛起是微博起死回生的基础。社交广告在网络广告市场中的崛起,可以从两家巨头Google和Facebook的对比得到验证。规模大小是阶段性的问题,我们从增速上来看,过去三四年时间里,Facebook广告收入始终保持双位数增长,而Google的广告增速则停留在20%以下。另一方面,从广告单价的角度,Facebook凭借着强粘性和信息流和视频等多种展示形式,广告单价和转化率也持续提升。
就绝对份额而言,2016年搜索类、社交类、展示类、视频类广告在整体互联网广告规模中占比分别约54%、20%、16%、10%;搜索引擎仍占据着全球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就增速而言,过去十年,全球社交类广告收入增速迅猛,复合增长率高达61%。再看看中国的情况,中国社交广告的市场份额不到美国的一半,潜力巨大,预计2017年中国广告主的广告投放花费同比将增长近15%,其中在微博、微信这样数字平台上的占比将达到50%以上。艾瑞的数据则显示,2016年中国信息流广告市场规模325.7亿,预计未来三年都将保持50%以上的增长。
微博广告与微信朋友圈广告都属于社交信息流广告,功能是创造用户需求、塑造品牌形象,而百度和淘宝更多是关键词搜索行为下需求满足型广告。所以我们看到,腾讯和微博去年广告收入都获得快速增长,其中社交广告贡献巨大。
其次,内容营销模式的进化,使微博的商业模式有了“根”。在高流量成本下,微博关系流加信息流的先天条件,天然具备创造营销模式的优势。从优质内容的角度来看,未来流量会跟随优质内容,视频在内容中的占比越来越大。除了上述综艺、大剧会必选微博渠道外,电影映前、映中、映后的微博营销同样值得玩味。微博在电影领域提供开放式营销平台,让电影行业机构、电影从业者与普通观众相互连通的。体育方面也是如此,2016里约奥运会期间,社交媒体和流媒体创造了新的记录:在微博上,共有2.2亿人次观看了运动员的直播,奥运相关视频的播放量也达到了104亿次。像傅园慧这样的人气运动员,也通过里约奥运会,使得微博粉丝总量翻了70倍之多。围绕傅园慧、张继科等明星运动员的品牌营销吸引了很多大客户品牌。而因为微博丰富的广告位,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参与进来成为微博的广告客户,可以做KOL营销、全媒体营销、热点营销的全领域营销,带来更好的关注度,更多的传播层级。
第三,网红经济已经走过概念阶段,为微博贡献很大的价值。网红经济不只是资本炒作的概念了,而是进入了落地成熟阶段。网红既是内容产生源(吸引更多用户,创造更多广告位),也是广告主(利用微博的各种工具曝光、吸粉,并通过电商、直播等变现)。当这些群体借助微博影响力实现盈利,微博也顺理成章地从中获益。网红具备两个特征:一是自带精准的人群流量,二是可在线上实现大规模变现,且可持续。微博排在TOP10的网红,尤其是时装类,年交易量都在10亿以上。在双十一期间,阿里服装销量的TOP10,微博网红店占了7席。在微博内部看来,网红是一个生态,且逐渐开始释放价值。目前为止,微博共有55个垂直领域。在网红方面,还有大量的领域可以开发出网红生态,比如微博今年正在做的育儿领域。大量的粉丝群体、强大的话题性、日渐扩大的产业链也让网红变现方式正在走向多样化,可以说,微博功不可没。
因此,微博崛起,既有商业模式的独到之处,又有时代赋予的使命。这种顺其自然的社交产品,让用户用起来无比舒服,同时也让聪明人赚起钱来无比痛快。(文/运帷 图/网络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