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双创”视野下的科技创新与科学传播-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6 00:44:0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创新论坛 严格地说,“创新”在企业界与科学界体现为两个话语体系。在企业家眼里,“创新”是从产品构想的诞生到被市场接受的过程;在科学家眼里,“创新”则是从天才的灵光一闪到新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二者一定的

创新论坛

严格地说,“创新”在企业界与科学界体现为两个话语体系。在企业家眼里,“创新”是从产品构想的诞生到被市场接受的过程;在科学家眼里,“创新”则是从天才的灵光一闪到新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二者一定的关联,却没有必然的联系。话语体系的不统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知识发现与知识应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障碍。

“知识就是力量”广为人知。其实,培根紧接着还表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无论企业话语还是科研话语,“创新”都需要传播,科技作用于生产力只有两个渠道,一是技术转移,二是科学普及,技术转移对应于企业话语的“创新”,而科学普及则恰好对应于科研话语的“创新”——前者直接作用于人类生产生活;后者则作用于人的心灵,间接地提升公众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唯有被成功传播才能与社会发生作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呼唤科学传播,这一特点在当代体现得更加突出。面对“双创”战略要求,当代科学传播的任务,不仅是要致力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进而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庞大的创新创业大军;更要致力于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理性求知、实证求真、怀疑批判、崇尚创新的精神,与“实事求是”的传统相通,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如果说前者的任务是科学社会化,那么,弘扬科学精神的任务则是社会科学化,增强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提升总体社会效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到来,科学技术发展同时进入了一个学科大交叉、科学大发展的阶段,为科技创新全环节地高效率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如我们所知,我国的科技创新正在呈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由“点”的突破向“面”的提升的转变。根据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我国已成全球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第二大贡献国,仅次于美国,我国部分学科领域,例如铁基超导、量子通信、高性能计算等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尽管在所谓指标科学性等方面还存在争议,但远低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却是不争的事实。分析原因的文章,屡屡见诸报端。归根究底,所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科学传播效率的一个体现,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提升,搭建桥梁、弥合鸿沟。

“双创”时代,我国政府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目的都是在释放科技的力量,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新引擎。社会各界、各部门也在积极行动,促进技术转移和科学普及,例如:中国科学院自2011年以来提出“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将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链条打通,致力于更有力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中国科学院提出打造“科学普及的国家队”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新时期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意见》、单独印发了《中国科学院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管理暂行办法》。作为代表国家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和引领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火车头”,中国科学院在技术转移与科学普及两方面做出了引领性的积极探索,将有效地弥合知识发现与知识应用、科技界与企业界的之间的“鸿沟”,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双创”的社会基础之一是“人”,坚持完善和发展科学传播工作,在科技界与企业界间搭建桥梁,不断培育敢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实施的高素质创新创业者,无疑,将为“双创”战略深入实施提供强劲有力的支撑和源源不绝的动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普与出版处处长)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