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迈进,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将是高新科技引领的现代制造业、高端生产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等。而在此过程中,挖掘大数据的深化应用正在成为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的最佳路径。
提供数据支撑
自从“大数据”概念由幕后走向台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了各行各业眼中名副其实的“网红”,特别是2015年《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出台之后,各个地方政府也对大数据产业加倍重视。
近日,“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正式揭牌,未来将开展基于大数据,面向产业应用的共性技术研究及开发。
据介绍,“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是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为基础,建设面向大数据处理的超级计算与云计算融合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在数据处理方面,它以“天河一号”和正在研制的“天河三号”为支撑,构建自主大数据系统软硬件融合创新平台。同时,通过协同创新研发合作机制和融合创新平台,为能源、交通、矿业、钢铁、医疗健康、智慧港口等行业领域提供大数据产业应用服务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滨海新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年底,“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北京启动,“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正是以此为背景开展建设。根据此前的方案规划,未来3至5年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先行区、国家大数据创新改革综合试验区、全球大数据产业创新高地。在此过程中,天津市则依托国家超算天津中心重点打造大数据综合示范区。
三地协同推进
在滨海新区乃至京津冀地区,大数据产业进步的脚印无处不在。
今年上半年,中科曙光(603019,股吧)与乔鼎资讯在天津高新区合资成立曙光存储科技有限公司,将在天津高新区内建设存储产品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客服中心及销售总部等,未来合资公司有望成为全球前十的专业存储厂商。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将会导致存储容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存储方法无法满足海量数据存储的需求。而云计算的普及又把大量分散的数据集中起来,改变了过去存储系统的使用模式。”中科曙光总裁助理兼存储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惠润海此前表示,曙光存储将研发和推广符合全球市场需求的存储产品,同时面向快速增长的国内外存储市场开发创新解决方案。
随着曙光等一些高技术大数据企业的进驻,将给滨海新区乃至京津冀地区带来更多产业相关的配套重点企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表示,未来要发挥京津冀各自的优势,围绕大数据新兴产业,共同打造产业体系。“此前提出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就非常好,如果真的可以从张北经过北京、天津,一直到秦皇岛、廊坊等地方,把各自地方的优势展示出来,分别形成大数据产业的特色发展,对京津冀地区大数据发展会有整体推动效应。”
业内人士介绍,“十三五”期间,京津冀三地将按照“协同应用、各有侧重”的原则,即在三地推进一大批跨区域的大数据应用,共同建设国内首个跨区域型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而此前出台的《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概要》也提出,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需求,围绕科技冬奥、环保、交通、健康、旅游、教育等重点领域,提升大数据服务民生的保障能力,在全国形成引领带动作用。
发展智慧产业
未来,“互联网+”要靠大数据推进已经是业界的普遍共识,如何把大数据用好,推动互联网与应用领域的创新,这是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慧辰资讯TMT互联网研究部总经理刘赞预计,到2018年,光是大数据产业的数据服务市场,就有约247亿元规模。“比如大家经常用的滴滴,他们每天数据处理量大约是70TB,现在基于滴滴的数据,甚至已经可以拿到整个城市交通情况的数据。因此,对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服务来讲,基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服务方式。”
有业内人士表示,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融合,将形成新的智慧产业,即以大数据为核心,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手段,结合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形式,诞生出新的智慧服务业。随后,通过智慧产业的发展来催生附加值更高、增长速度更快的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地方经济,使大数据及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良性的循环中去。不过,做好大数据产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看来面临两大难题:第一是数据源的流通共享问题,各个地方都有数据源的生产系统,也都拥有各自的数据交易平台,同时,不同行业间汇集起来的数据往往各自为政,真正可以汇集起来,可供有效流通、使用的大数据还不多;第二是大数据产业要想取得突破,除了目前应用广泛的电子商务和信用金融,还应该深入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的领域。
同时,安晖也建议加强社会资源的开放,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未来个人或单位办事时,只需凭身份证或单位机构代码证,就能获取到需要的信息,可以避免传统办事的繁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