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套餐食材订购服务兴起 实体店再遭殃?-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5 22:05:46]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随着亚马逊的加入,受到冲击的可能不仅仅是食材配领域。有分析师已预计食材订购市场的发展将会影响消费者去实体超市买菜的次数,餐饮新经济的崛起也会对传统实体超市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CNSPHOTO提供 编
随着亚马逊的加入,受到冲击的可能不仅仅是食材配领域。有分析师已预计食材订购市场的发展将会影响消费者去实体超市买菜的次数,餐饮新经济的崛起也会对传统实体超市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CNSPHOTO提供 随着亚马逊的加入,受到冲击的可能不仅仅是食材配领域。有分析师已预计食材订购市场的发展将会影响消费者去实体超市买菜的次数,餐饮新经济的崛起也会对传统实体超市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CNSPHOTO提供

编译 年双渡

吃饭,永远是令人纠结的一个大问题。

随着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离开办公室外出就餐,而是越来越多地选择购买便捷的轻食或快餐来做午餐;即使下班之后,这些人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晚餐。需求之下,套餐食材(meal-kit deliver)订购服务应运而生——提供冷冻和事先准备好的生鲜食材套餐,并配备必要的酱料和食谱,让消费者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地做一顿大餐。

市场总是这样,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有人欢喜有人忧。这一次,随着套餐订购食材市场的发展,实体超市又将面临一波不小的冲击。

食材订购成餐饮新经济

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已经改变了食品配送市场的格局。

套餐食材市场的兴起被称为餐饮新经济,而这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源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特别是年轻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投资该领域的公司,正是看准了出外用餐人数的增多和年轻人就餐习惯改变而带来的商机。

CNBC认为,餐饮习惯如今正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发生着改变,尤其在美国千禧一代的消费者中这个改变最为明显。千禧一代的消费者花费在食材配送上的金额明显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要多,并且呈现出稳定的上涨趋势。同时还有研究表明,如今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简单。比如在美国,人们的晚餐平均只有2.2道菜,与过去30年相比,这一数值已经下降了27%。人们用餐习惯的改变将利好套餐食材订购服务。

投资公司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师米歇尔·帕赫特表示,套餐食材配送服务介于常规食品销售和外卖配送服务之间。套餐食材配送不仅节省了消费者购置食材的时间,还通过合理的搭配倡导了健康营养的饮食习惯,也给消费者带来了直接动手体验制作餐食的乐趣。

目前,美国已经有好几家公司在争抢这块儿“大饼”,比如蓝围裙(Blue Apron)、嗨生鲜(HelloFresh)、居家大厨(Home Chef)等。

套餐食材订购服务是如何服务消费者的呢?

以蓝围裙为例,用户只需在网上点菜,就能收到按照食谱配送的原生态食材——不过你千万不要将它理解成在网上买菜或者生鲜。蓝围裙通过询问消费者的饮食偏好来搭配所需食材,并用成品菜谱来吸引那些繁忙而又想要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

如果你订购的是蓝围裙的两人份套餐,就可能会收到一个冷藏箱,里面装有一把青菜、两个土豆、三片猪肉,以及按烹饪所需分量准备的小瓶装的油、醋、黑胡椒等调料,还有一份食谱。

消费者如果看不懂配送附赠的食谱,还可以登录蓝围裙的网站,查找相关食谱的制作视频。除了食谱,视频里出现的菜刀、砧板等厨房用具也可以在网上买到。

费用方面,在蓝围裙和嗨生鲜订购一餐大约需要9.99美元,居家大厨大约为9.95美元。相比之下,根据全球资料库网站Numbeo在今年7月底的统计,在一家消费水平中等的美国餐厅,一个人吃一顿饭的平均消费大概在13美元左右。

私厨特色菜预订平台Munchery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特里·陈认为,总有些高端的食品服务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且几乎做到了在任何时候都能令顾客称心如意——当然,前提是顾客能接受提供这种服务需要付出的费用。另外,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已经改变了食品配送市场的格局。

亚马逊又来了

1.5万亿美元的美国食品业大蛋糕吸引了亚马逊前来分食。

一些行业分析师相信,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希望有既健康又便捷的饮食,所以本地食品配送服务仍然存在很大的商机。

据食品行业咨询公司Pentallect估计,美国食品行业的总份额为1.5万亿美元。目前尝试这一服务的家庭数量还不算很多,不过这也正说明了这一市场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该公司预计,未来五年,美国食材套餐配送领域将迎来25%至30%的增长。

食品业研究公司Technomic的执行副总裁鲍勃·戈尔丁预计,到2020年美国食品配送市场的销售额将会达到30亿-50亿美元,他认为那些以配送服务体现独到价值的企业依然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虽然也有人对这种模式质疑,但食品配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就是对这种质疑的最好回应。CNBC称,据调查有5%的美国家庭在过去的30天当中至少订购过一次套餐食材,并且还会继续订购。

1.5万亿美元的美国食品业大蛋糕,正在吸引不少巨头前来抢占份额,比如亚马逊,在其以137亿美元收购了全食超市之后,更展示了它进入该领域的决心。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亚马逊已在上个月于美国注册了一个商标,其提出的口号是:“我们做准备,你做大厨”。商标申请说明上,亚马逊称这一服务将为顾客提供冷冻状态下的,已切分,包装好的食材,其中从猪肉到海鲜,从蔬菜到调味品应有尽有。

美国科技媒体GeekWire报道,亚马逊餐包(Amazon Meal Kits)共有42种套餐选择,其中 17 种来自亚马逊,还有 25 种来自肉类制造商泰森的 Tastemakers 以及食材配送公司 Martha & Marley Spoon。

在网站上,亚马逊表示只用 30 分钟,就能让食物实现从盒子里原料到餐桌上的成品的过程。而他们的产品,和其他的半成品食材电商的产品没什么不同,同样是由亚马逊购买、处理原料,提供食谱和配料,用户再根据食谱来制作餐点。

亚马逊自己制作的套餐每份供两个人食用,价格不一,最便宜的是素食套餐,每个15.99美元,最贵的套餐则为19.99美元,比如辛味三文鱼荞麦面。和其他公司相比,亚马逊的套餐并不算贵。

据悉因为还在试点阶段,亚马逊食材套餐配送服务目前只能通过Amazon Fresh食品配送计划下单,该服务只有亚马逊Prime会员才能享受,且每月还需缴纳15美元。如果每笔订单额不超过40美元,还要额外支付10美元的配送费。目前亚马逊的食材配送服务仅覆盖指定区域,如其总部所在地西雅图可以下单,而在纽约则仍需第三方供应商来提供服务。

在亚马逊的相关计划被公布之后,目前称霸食材套餐配送领域的蓝围裙的股价累计下跌14%。这家2012年创立的公司今年7月份月刚上市,如今可能面临来自亚马逊带来的重大冲击。除了亚马逊的整体实力和配送体系更为完整,能更好地控制成本,且有庞大的用户群之外,刚收购的全食超市还能为亚马逊扩大线下销售渠道,让顾客在线下也能买到亚马逊餐包。

亚马逊还不仅仅是套餐配送这么简单。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为了积极进攻食品市场,亚马逊现在正在研发食品新科技MATS,即“微博辅助加热灭菌技术”,这项新的保险科技能让食物在常温下保存长达一年,需要食用的时候只需要微波炉加热几分钟就可以,并且不影响食物的营养和味道。

如果这项科技通过美国FDA的许可应用在商业上的话,预计亚马逊又将会为食品业带来一场革命,因为食品配送过程中如果不需要冷藏就等于大大减少了成本。

然而,随着亚马逊的加入,受到冲击可能不仅仅是食材配领域。有分析师就预计食材订购市场的发展将会影响消费者去实体超市买菜的次数,餐饮新经济的崛起也会对传统实体超市业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传统超市不会死

客户忠诚度和价格优势始终是零售行业的杀手锏。

如果有一天人们连买菜都不再需要去超市的话,那还有什么情况可以吸引人们走进实体店?

从某个方面来讲,亚马逊或许真是一个“可怕”的存在。

就拿全食超市来说,这个1978年成立的主打绿色、有机、天然食品的超市,在美国消费者还不太理解“有机”这个词的概念时就已宣告成立,它重视本地化,强调推广健康的理念和生活方式。2016年全食超市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450多家店面,年销售额超过了150亿美元。这个曾经的连锁巨头在今年6月份以137亿美元被亚马逊收购,比起其在2013年的市值巅峰时已下跌了1/3左右。

在全球都越来越在意健康、有机食品越来越成为一个卖点的时候,为何全食超市的增长开始放缓了呢?

不仅是全食超市,像玩具零售商玩具反斗城(Toy s" R" Us)、办公用品零售商史泰博(Staple)这种形式的零售店,其特定的商品品类可以形成价格上的优势,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品类杀手”的称号。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在更先进业态的绝对价格优势面前,它的“专一”优势反而变成劣势,尤其是当像沃尔玛和亚马逊这些更大的玩家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所不有的购物目的地的时候,一站式购物和价格优势会最终杀死这些零售店。

比如沃尔玛的有机食品就表示,全食有机食品的价格通常比普通食品高20%-30%,但是他们的有机食品只会比普通食品高出10%。

于是,游戏规则就这么被改变了,有机食品开始走向工业化和平民化。一旦相对高端的产品被工业化和平民化,全食超市这种相对精细的零售商就无法和沃尔玛这种巨兽相抗衡了。而当亚马逊开始卖文具的时候,由于经营方法和商业模式的升级,其产品价格比史泰博和沃尔玛还要低10%......

可能令人感慨的是,无论实体连锁超市如何竞争,如何努力,最终还是会被更先进、更高效的“事物”打败,比如亚马逊。

不过也还是有“异军突起”的例子,比如连股神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都 “想带进棺材”的公司,从2000年开始巴菲特和芒格就持有它的股票直到现在的美国连锁超市——好市多(Costco)。

先看几组振奋人心的数据:

过去五年里,在实体零售不景气的背景下,好市多的股价上涨了一倍左右,沃尔玛只上涨了20%。

过去五年里,好市多的商品毛利率只有11%。这是什么概念呢?这么低的利润就是维持一个基本的运营费用而已,以低价著称的沃尔玛的毛利率为25%。

好市多的销售额是沃尔玛的1/4,市值是沃尔玛的1/3,但店面数量只有沃尔玛的1/6,员工数量只是沃尔玛的1/10。

好市多的商业秘诀在哪儿?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罗伯特·西蒙斯有个著名的“战略第一问”:你的核心客户是谁?你准备怎么从他们身上赚钱?

好市多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的核心客户就是会员,它赚钱的方式靠会员每年的会员费。而购买一年会员的价格也并不贵——普通会员年费是55美元,高级会员是110美元,但是能享受一年内购买金额的2%的返还,最高返还金额是750美元。

根据好市多2016年的财报显示,好市多的会员有4760万名,直接带来的会员费是26.5亿美金,但是Costco这一年的税后净利润是23.5亿美金。也就是说,好市多的商品卖出去再扣除各种成本以后,几乎是不赚钱的。

甚至,在好事多内部还有一个神秘数字:14%。任何商品的最终定价的毛利率不能超过14%,否则就要向管理层特别申请。可见要想利益最大化反而是把价格降下来,千方百计让会员们满意。所以,好市多自然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在好市多公布的财报里,美国和加拿大老会员的续费率超过90%。同时作为会员,如果有一天不想在好市多买东西了,可以申请无条件退卡并且全额退款。所以在好市多买任何东西的安全感都极高,会员的忠诚度也就极高。

更值得一提的,是好市多商品的精选模式。不同于大而全的沃尔玛,好市多每个品类只供应两三个品牌,一般不超过4个。这种方式除了可以让消费者非常快速地找到自己要的商品,不用花很多时间挑选,实现更好的购物体验之外,对好市多来说还可以降低库存量。

在服务方面,好市多也是做到了极致。比如它们有不满意90天内可以无条件退货的政策,里面甚至包括很多跌价很快的数码产品。

可见,这些手段其实并不新鲜,但重要的是执行度如何。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