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实体零售界曾经的时尚地标,矗立在上海南京路商业街的东方商厦本月谢幕。在停业改造之后,东方商厦将与一街之隔的第一百货合体,以全新的面貌回归上海实体零售市场。
老牌百货东方商厦的蜕变,正是上海乃至中国实体商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上海共有58个商业项目面市。《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了部分新锐实体商业项目,梳理了实体零售是如何自主选择转型路径,实现战略变革、模式再造和服务提升。有的商场请来了机器人导购员,有的商场办起了展览,有的商场玩起了VR,有的商场布置了主题街区,寻找实体商业的下一个风口。
实体零售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是引导生产、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是繁荣市场、保障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实体零售规模持续扩大,业态不断创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但也暴露出发展方式粗放、有效供给不足、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当前,受经营成本不断上涨、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实体零售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2016年起,随着“新零售”时代的来临,中国百货零售业进入又一轮新旧交替期。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针对85家会员单位的2016年销售数据统计,年销售额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占89.41%,超过10亿元的占61.18%,超过100亿元的占16.47%。百货店销售总额6566.9亿元,增长了5.45%。虽然会员企业经营面积有所增加,但从业人员平均数比2015年减少5.06%。
统计数据还表明,传统百货从尝试融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走向全渠道的整合与变革;从以往纯百货的经营模式,走向稳健务实的转型升级。在“新零售”时代,拓展百货业变革的新视野、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成为行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