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最新消息,上半年,北京法院执结标的480余亿元,拘留331人次,限制出境2069人次,限制高消费17854人次。经过协调,目前已顺利实现北京房产在全国范围内的网络查询,通过支付宝查询被执行人联系方式和住址的功能也已正式开通。此外,失信被执行人在该市购置机动车也即将受到限制。
近年来,由于部分人丧失诚信意识,加上人口流动性加大,故意赖账不还甚至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现象非常突出,既导致债权人或受害者的权益迟迟得不到维护,又导致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受损。若不尽快加以改变,无助于树立人们对规则和法律的信仰。而开通支付宝找“老赖”功能,有望形成“全面围剿”之势,最大限度压缩“老赖”的赖账空间。
支付宝找“老赖”功能,指法院通过支付宝账户查询被执行人的联系方式和住址,这对提高失信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之前由于交通欠发达,人口流动性差,人们逃避责任的空间十分狭小,执法者可以轻易地在居住地查获老赖。而今,交通和通信发达,流动成本更低,“老赖”规避责任的途径更多。在一个地方赖账不还后,完全可以逃到其他地方工作生活,不仅面对熟人社会的道德压力更小,且被查获的概率降低。
此种局面下,若依旧依赖传统的执行措施和执行模式,不创新思路,向“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技术求解,难免拿精于算计、善于投机的“老赖”没辙,除了与依法治国理念背道而驰,且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想,任何一份生效判决都是对法律进行严格适用的结果,若变换职业、更换居住地就能逃避责任,岂非对法律的莫大(博客,微博)讽刺?所以,要改变现状,必须发挥技术优势,要求掌握“老赖”行踪的组织向法院提供信息。
一般来说,为逃避责任,“老赖”往往更换手机号码和联系地址,但一些人,尤其年轻群体离不开网购,他们向司法或执法机关隐瞒联系信息,却会如实告知电商平台,免得无法收到货物。加之手机实名制、网络实名制、银行账户实名制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很容易锁定“老赖”的行踪,进而查获这些“躲猫猫”的赖账者。
当然,长远来看,仅仅开通支付宝找“老赖”功能还远远不够,鉴于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且网上会留下蛛丝马迹,因此,不但要全面推广这一措施,更应授权司法机关在必要时介入所有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库,以提高司法效率和办案质量。毕竟现实中,网购平台并非支付宝一家,还有外卖平台、物流平台,若能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将进一步有助于精准查找“老赖”,密织惩戒失信的天罗地网,进而让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老赖”寸步难行。处于这样一个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智慧司法环境,才能让诚实守信、敬畏法律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