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站队天天快递的苏宁打了两回合口水战后,京东又顺手拉黑了“阿里系”的百世汇通和圆通快递——昨天下午,京东发布了一份《关于使用平台推荐快递的通知》,要求商家选择推荐的快递公司发货,比如京东物流、顺丰、中通、韵达和申通几家公司,而EMS、圆通、百世、德邦等快递公司都被排除在推荐名单之外。
在通知中,京东建议商家在七月底之前尽快与推荐的快递公司建立合作。他们在回应中表示这些决定是基于“坚持末位淘汰、去芜存菁的原则,以用户满意度为唯一标准来选择合作伙伴”。
快递公司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说法,圆通方面表示,京东件数量在圆通速递快递总量中的占比仅为2%左右。京东所谓的“拉黑”行为,对圆通业务量的影响极为有限。
天天快递的回应则要激烈的多,他们在回应中称,“京东单方面通知商户停用天天快递,此前未与天天快递就停用一事进行任何有效沟通,也未给商户选择的余地。”
天天快递的大股东(今年年初,苏宁以现金出资29.7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70%股份;剩余的30%的股份作价12.75亿元,将在交割完成后12个月内完成。),苏宁云商(002024,股吧)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在署名文章《京东,可以做错,不可作恶!》中称,“即使你京东看苏宁100个不顺眼,就是不想让天天快递通过京东的平台接活,你至少要做的漂亮点。”
京东单方面违约?还不好说
京东单方面宣布停用天天快递开始,到天天快递官方强势回应,再到苏宁云商高层长文怒斥,类似的剧本在之前已经上演过很多次。孙为民在文章中称,滥用渠道霸权越俎代庖干涉第三方的自主决定权,有可能触及国家法律和行业管理的制度底线。“天天快递已经致函国家邮政管理部门,希望从权威部门得到公正的意见。”
另外,圆通也在回应中提及,京东曾要求圆通于2017年3月3日起对接京东电子面单系统,将京东平台商户所使用的快递面单统一替换成京东电子面单,但圆通并未接受京东的要求。
“现在来看,外界也不知道京东和快递公司具体签订的是什么协议,也不清楚协议的具体条款内容。”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的联合创始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麻策告诉全天候科技,“如果确实有协议说末位淘汰,服务质量不过关就解除合作,那就是按协议走。但如果是单方面的违约,肯定会涉及法律问题。”
从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16年快递满意度排行榜来看,天天在十大快递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二。按照京东的说法,在今年上半年的评比中,天天快递排名倒数第一。但天天快递的回应则称,京东从未曾监管平台物流服务质量,也从未公布任何考核数据,在此次事件中,也未对天天快递出示任何数据证据。百世在回应中也称“从未收到含有考核数据的文件”。
“现在双方公布的信息也不是特别全面,给我的感觉应该是京东切断了天天快递在平台上的数据接口,消费者看不到快递数据,相当于停掉了天天在京东上的快递业务。”麻策说,据他介绍,一般小型的电商平台会和快递公司签订框架协议,而类似京东、菜鸟这样的大平台则大多采用开放平台的思路,通过打通数据接口,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查询物流数据。
而针对京东“建议商家与推荐的快递公司建立合作”的表态,麻策称如果京东通过一些手段强制让商家做出选择,则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
“单纯推荐给商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如果实在实际操作中干预商家和某些快递公司合作,或者对一些商家进行区别对待,就有触碰法律的风险了。”麻策称,“京东这样的大平台,它在自己平台生态圈里的产业链上有很大的话语权,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所以在涉及平台商家或产业链第三方的利益时应当适当保持谦逊而非绝对强势。针对此次事件,虽然司法实践中对京东是否违反反垄断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存不同理解,但从合理性上而言,平台若存在强行让商家二选一肯定是不对的。”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法规断层待解
“这个事件和之前顺丰菜鸟的争端很类似,京东和快递公司的关系一直比较微妙,本质上都是商业竞争。京东肯定不愿意让自己的数据被竞争对手知道,但是这样的做法确实不是很漂亮,快递质量不过关也会影响商家,商家和消费者可以自己去选择,不应该是平台来一刀切。”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告诉全天候科技。
孙为民在署名文章中就表态称京东与苏宁是直接竞争关系,与苏宁投资的天天快递有间接竞争关系,京东不与天天快递合作,在意料之中。而另外几家被京东“拉黑”的快递公司,都与京东的竞争对手阿里巴巴或多或少存在关联——阿里曾在2015年战略投资圆通,并持有后者约17%的股份;同时,阿里也是百世物流的大股东,持股23.4%;阿里还在2016年投资天天的大股东苏宁云商,持有后者约20%的股份。
在之前类似的平台对垒中,依赖平台流量的中小商家往往会被大平台当做筹码,被迫面临二选一的情形。麻策表示,目前的法律政策对中小商家的利益保护还不是特别完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平台有恃无恐的底气。
“之前的法律制定更多考虑的是平台和消费者的关系,怎么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在商家这一块确实有不完善的地方。目前来看商家维权的途径不是非常透明,虽然和平台签订协议,但协议里一般不会涉及这些情形,一旦平台借助话语权让商家被迫做出选择,商家其实很多时候只能吃哑巴亏。”麻策告诉全天候科技。他表示,尽管商家也可以通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寻求维权,但在话语权被平台压缩的情况下,往往也是杯水车薪。
“其实监管层也意识到了这类竞争问题,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正在推进,但还没有正式公布。单单依靠反垄断法还不能解决这些争议。就像之前菜鸟和顺丰一样,所以只能邮政局来出面调解。”麻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