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双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洗衣机……共享经济已成百花齐放之势,覆盖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伴随大量资本涌入,共享经济项目“吃相难看”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一,大量共享经济项目只是简单的模式复制,仅仅靠数量堆砌进行“肉搏式”竞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样以共享单车为例,品牌数量已达数十家,除了摩拜与ofo的“橙黄之战”,还有蓝色的小蓝单车、绿色的骑呗单车等,呈现百车大战格局。然而模式上并没有多少区别,更带来了大量单车产能过剩,甚至无序堵路的问题。共享本应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是资源的浪费。有分析认为,分散只会导致大家集体走向平庸,而资本也没有退路。最终在资本的驱动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合并成一家巨型公司,共享单车之战或将宣告结束。
第二,目前众多共享经济项目长期处于烧钱模式,价格战此起彼伏,尚未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等共享项目目前主要盈利来源于租赁费用、押金收益、承裁的广告收入等,但和其他共享项目一样,基本处于烧钱模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融资,并陷入免押金、免费骑乘等价格战之中,和当年的打车软件“红包”优惠如出一辙,还没有哪家企业真正实现盈利。烧钱拼杀抢市场的模式,终究不可持续。能否获得源源不断的融资资金支撑过不盈利的阶段,是每个公司需要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不过,对于大部分投资人而言,考虑的或许并非企业本身盈利问题,而是后续有人“接盘”股权。
第三,目前很多公司属于披着共享的外衣,实行租赁之事罢了,只是简单的商业租赁触网而已。共享经济是对分散闲置资源的利用,服务商只管搭建平台,不搞产品,而目前国内的共享项目主要是提供设备并收取押金和使用费用,这也是共享单车、充电宝等实租赁、非共享的质疑不绝于耳的原因所在。共享经济是基于移动支付的万物互联互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租赁只是共享得以实现的一种途径,但共享不应该仅仅只是简单的商业租赁。物联网的概念早已出现,但一直停留在企业级物联网化服务、家庭级智能家居市场等,而共享单车等则打通了大众日常消费领域,实现各类日常工具的互联互通,让需求方和供给方随时方便对接,物联网的边界被打开。这一切的基础非移动支付的大发展莫属。正是因为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使得资金能及时、方便、安全的在需求方与供给方流动,才使得共享成为可能。
共享经济作为第三方平台,应该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资源,实现物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无缝对接供给者和需求者,使得平台、提供者、用户都能从中获益,而不是靠烧钱模式仅仅暂时性优惠投资者。共享经济更是代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式。共享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人工智能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共享经济则应该将这种服务更好地对接给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