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别了,北京电报大楼!-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5 17:23:01]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林坚 “别了,电报大楼!”2017年6月15日起,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停止营业。这是全北京最后一个能发电报的营业厅。不管大楼今后做何用途,电报服务从此只是回忆。 电报大楼坐落在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林坚

“别了,电报大楼!”2017年6月15日起,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停止营业。这是全北京最后一个能发电报的营业厅。不管大楼今后做何用途,电报服务从此只是回忆。

电报大楼坐落在北京市西长安街11号。6月的长安街阳光明媚,样式看上去有点古旧的电报大楼,依然那么气派。百米长、70多米高的楼体四方端正,外墙金碧辉煌。楼上正中间矗立着一座四面钟塔,使大楼俯视为“山”字形。

电报大楼于1956年5月正式动工,由当时的邮电部主持建设,四位苏联专家指导设计,莫斯科通信建设公司指导施工;1958年9月29日,电报大楼建成,从而成为国内第一个国际国内通信枢纽,也曾是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北京电报大楼的历史,其实也是工业社会期间电报技术的辉煌史。

电报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及时获得千里之外的信息。它的出现加快了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期,随着蒸汽机车技术的完善,各国开始大规模的修筑铁路。问题随之而来,列车运行速度快,为了避免追尾,必须保证在各站之间做好调度,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跑得比火车快的通讯系统。

最终,电报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此,当时的《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在人类征服物质世界的一连串重大发明中,电报无疑是最重要的。”

电报传入中国并不是很晚,而且普及的速度比西方还快。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出现在1871年,距离1844年美国第一条跨城市电报线(巴尔的摩到首都华盛顿)的使用仅相距27年。

根据原腾讯副总裁吴军的介绍,从技术上讲,中国人对电报也算是有贡献的。当电报进入中国时,遇到了后来计算机进入中国所遇到的同样的麻烦,就是汉字编码的问题。而解决的方法也和后来类似。

吴军介绍说:“为了传汉字,中国设计了中文电报码,发送前将汉字写成电报码,接收后再将电报码译成汉字。由于汉字的电报码不像拼音文字的莫尔斯码那么容易记忆,因此收发电报的人员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并随身携带一本电码本才能工作。而这些电码本,则成为了各类影视作品情节的重要道具。”

到了信息社会,电报日益式微。随着电子邮件、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服务的普及,电报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004年1月,香港电讯盈科宣布终止我国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2006年1月,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宣布终止所有电报服务;2008年5月,泰国发行4000封纪念电报,以纪念泰国电报技术即日起成为历史;2013年7月,印度所有电信公司终止电报业务。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西部通信设施还较落后,电报服务存在至今。随着运营商“光纤入户”,以及“提速降费”工作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用户得以享受现代化的4G服务。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固定宽带用户达到3.15亿户,固定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超过50M,是2014年底的7倍多。在移动宽带方面,4G用户总量达到8.49亿。今年以来,平均每个用户单月手机上网流量均保持在1G以上,4月份达到了1.3G,是2014年的6倍多。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日前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上透露,2017年以来,电信企业陆续下调了互联网专线资费,降幅超过15%,仅此一项预计今年让利将超过100亿元。工信部将持续推动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加快工作进度,加大力度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

中关村(000931,股吧)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电报退出电信服务领域,这说明工业社会期间,依靠人力、现场服务的通信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信息社会,将是由移动通信、万物互联、智能服务构成的新时代。”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