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能机器人“准星AI-MATHS”首次公开挑战高考数学考试,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完成2017年高考北京文科数学卷和文科全国数学卷II,获得105分和100分的成绩。
据媒体报道,高考机器人研发团队去年曾声称,要在今年的高考期间,让高考机器人和全国文科高考生同时考试、同时交卷,并力争考上一本。目前来看,高考机器人整体表现不俗,而且答题效率远超一般考生。
其实,出现高考机器人,并不值得太过大惊小怪,可以有会下围棋的“阿尔法狗”,也可以有会答高考试卷的机器人。如果高考机器人成功考上一本,也是人工智能取得长足进步的标志。不过,这是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本应是文科所侧重的创造力、想象力占比太小,考生往往只需死记硬背,有“储存”标准答案与知识的能力,变成“学习机器”就可以考取较好成绩呢?
当然,即便高考机器人考上一本,也并不意味着我国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失败,但我们应该让高考变得更难被高考机器人“攻破”,如加大创造力、想象力在高考(尤其是文科考试)中的比重;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等。高考是对学生十几年学习的检验,也是一种另类的“成人礼”。我们似乎更应该证实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智慧,而不是把人培养成“机器人模式”。
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若高考机器人都能考上好大学,这不是对学生的挑战,而是对教育体制的挑战。教育应以育人为目的,教给学生机器人无法学会的知识。同时,可以借助高考机器人找到教育短板,让高考机器人成为教育体制的“啄木鸟”,发挥促进教育变革与进步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