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观影新玩法
长久以来,人们只习惯于静静地观看电影,忽然有人在耳边帮你“拆电影”,还条分缕析地“拆”出独享电影大餐时未品尝出的味道,这样的观影体验就是沪上口碑爆棚的专业影评公众号“关灯拆电影”所带来的全新体验。
文/张靖欣
5月,每逢周末,沪上来自各方的电影爱好者都会聚集到宜山路的华鑫中心观影厅,若是头一次来,在门口下载一个APP,带上耳机聆听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知名电影评论家葛颖对华语巅峰电影的拉片,如同大学导演系的课堂,将电影分割成很多个独立的镜头,从叙事结构、人物设置、镜头语言、音效设置、场景转换、光线运用等等专业的角度来逐个镜头进行分析。葛颖教授专业、细腻、幽默的解读,听得台下听众如痴如醉,这就是不到一年时间,50档栏目已累计吸引了6000万次点击量的爆款公众号“关灯拆电影”线下拉片现场。
首创互联网“同声评论”观影模式
关灯影业的主创成员电视台导演陈黛曦告诉笔者,2012年底,她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咖啡馆,打算以活动聚集一些人气,2013年的初夏,便想到了大学时期为他们上电影课的葛颖教授,一边播放影片一边讲评,一部经典影片讲十讲。2013年6月,“堂会”创办,首推电影《色戒》十讲,一炮而红,逐渐成为沪上一个现代文艺沙龙平台。知名电影学者、评论家葛颖带着一帮电影爱好者,进行电影拉片课。后来,陈黛曦的咖啡馆没有维持下去,但堂会却因为受到大家欢迎延续了下来,辗转于沪上多个咖啡馆。奥斯卡电影系列,热映系列,世界十大最艰涩电影系列……葛颖带领着会员们一起“拆”了很多电影佳作,每期堂会结束后,互动还在微信群继续,近500人会在群里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
葛颖用“道士下山”来形容当年的初创经历。《色戒》十讲可不是能随便糊弄过去的,因此也更激起了影迷的好奇。大暑天的小咖啡馆热如蒸笼,怎奈听众的热情更甚,不仅座无虚席,还站满了台阶,其中还有大着肚子的孕妇。讲电影,这对于在“山上”修炼了十几年的葛颖而言似乎易如反掌,可真的“下了山”,才发觉面对的再也不是好说话的学生,而是前来交手的各路人马。幸而凭着一身真功夫,葛颖接下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刁钻提问,并且以深入浅出的专业分析,幽默风趣的“脱口秀”式语言风格“圈”了一大批粉丝,一位在外企工作的顾先生说:“一开始我是蛮惊讶也蛮好奇的,在一个半公开场合,如何讲《色戒》?等听了以后,发现葛老师的点评一点也不会让在场听众感到尴尬,因为整个过程都是从电影构成语素、导演拍摄意图等非常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也是从那时起,他成为了“堂会”的忠实粉丝。
不过,“道士下山”不只是“好玩有趣”,也不只是为了“布道”——普及电影艺术。作为学者,葛颖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回到研究上。在葛颖看来,现在网络一代的整个审美跟他们这一代有很大的隔阂,如何解决两代人的文化代际问题,则是葛颖一直困惑的。通过一年堂会的体验,他发现堂会正是他研究课题的很好的实验活体。“我们要调整角度,要到年轻人的场域,跟年轻一代进行点对点的交流,首先听得懂年轻人在说什么,进而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沟通,最后借助他们的语言,成功地把我的价值观传输给他们。”
“关灯” 升级网络观影体验
2014年12月,在浦东兰馨悦立方影院一个很小的厅内,放映了同评场《推拿》,这也是葛颖首次在影院进行同评。《推拿》是一部放映盲人生活的片子,而葛颖首次尝试新路,也犹如盲人探路,几乎全程尴尬地进行了一场“盲评”。此时,同评场《推拿》在影院放映时,电影院线投资人李琦芳第一次尝试了“听电影”。“听”完后,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大发感慨:“这是一次充满野心的尝试,就遇到了娄烨的《推拿》,当黑暗降临,葛老师用连珠妙语指引我们一窥电影世界的门径——那个用镜头语言、色调、光影、剪辑、声音、表演、台词乃至导演的内心共同组成的魅力世界……”
作为一位资深影迷,李琦芳享受到了听觉盛宴,与此同时,作为在连锁影院行业工作了5年的专业人士,她“听”出了另一层玄机,同评模式具有很大的可挖掘空间:一方面切合观众的需求,在影院边看影片边吃爆米花的单一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在国内也没有专门的电影审美方面的系统化教育,因此同评观影模式会吸引一大批资深影迷;另一方面,很切合电影院的需求,截至去年底,中国的电影屏幕数已经达到40917块,电影院大量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问题,影院方想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除了硬件方面的优势外,内容上也要有差异化,那么开设同评场也能成为影院的一大特色。 去年9月,李琦芳带着一笔资金进入堂会,将堂会升级成了上海迷影关关灯影业有限公司,而全新的网上平台“关灯拆电影”也由此正式推出。“关灯”意味着一种观影的氛围,“拆电影”意味着同步评论的深入细致,名字形象而生动。与此同时“关灯拆电影”平台成立,从一个单纯的“作坊式”沙龙升级为一家影业公司,而由于专业的同评短视评在互联电影中十分稀缺,一经推出就俘获了众多用户,短短几个月,关灯拆电影又获得某家网游公司的投资,团队迅速壮大起来。
探索“互联网电影”多维服务
“除了大学里的专业课程,电影同轨通一直以来没有人深挖,事实上通过同评的方式可以让媒体的声音相对更加的专业,对观众的说服力也会更强,而不会让观众觉得中国的媒体对于电影的发行没有任何指导性。同评的服务也可能对整个电影工业的发展带来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葛颖表示,“堂会时,我把原本只能由专业学生听的一些电影评析放到了民间,现在我想要把这些叠加到一个产业上,使这个产业的整个业态发生变化,这可能才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新的互联网电影模式。互联网电影完全是一个思维的转变、跨越,绝对不是把一个平台的内容搬到另外一个平台,而是整个消费方式的变化,让观众观影的感受有一种质的改变。目前在各种文艺样式中,电影的受众面估计是最大的,可能大家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所以我们是先做一个模板出来,有可能的话,延伸到其他艺术样式上面,促使更多平台愿意来共同打造。有些观众听交响乐、看舞剧、看歌剧、看画展时,可能也希望有人能同评,我相信各艺术领域肯定都有这方面的需求。现在有很多文艺方面的讲座、课程,都很好,但有一个问题是:缺乏现场感。如果能现场同步评论的话,相信能给观众带来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体验。目前这种同评模式很少见,相信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可能会成为上海文化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陈黛曦告诉笔者:“关灯拆电影”做的是电影产业的二次开发,并且只做经典电影的赏析,对影片本身的文化艺术内涵有很深的挖掘与思考,因此区别于任何一家影评产品。我们一直在探索互联网观影方式与观影升级体验,为优秀的电影作品提供了二次点播的后续服务,促进其多维消费,同时也告诉广大电影爱好者,怎样的影片是好的,怎样的审美是艺术的。如今,“关灯”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影迷俱乐部,会员以30~50岁的都市精英群体为主。”
谈到“关灯拆电影”的盈利模式,陈黛曦坦言:“我们目前所做的每一期同期声电影评论都是我们的产品,一条1:1的音轨拉片约9.9元,时常还送限时特价1.99元一部的。我们下半年与喜马拉雅FM合作的新产品,葛老师将以清谈的形式推出50位世界经典电影大师传奇系列,而50位加起来,拟定价为29.9元,同时我们也是会员制的俱乐部,3000元的会员卡可享受全年的线下活动和拉片产品。一档2~3小时的电影拉片,这个价位并不高,但我们希望的是有更多的爱好者喜欢我们的文化产品,团队也在摸索从文艺创作到内容创业的道路。此外,我们还与旅行社合作世界经典电影之旅,去电影里的国家讲述一部经典电影,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的艺术人文环境。”说到下一步计划,陈黛曦略带兴奋:“下半年公司也拟冲刺A轮,目前也受到多家资本的关注,不过现在还不方便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