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济南消息昨天上午,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表彰为我省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出席会议并为获得2016年度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胡敦欣院士颁奖。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群主持会议。省领导于晓明、张新起、王书坚、赵家军出席。
会上,王书坚宣读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其中,授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基于结构调控和光电性能的纸芯片微流控基础研究与传感机制”等11项成果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授予“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等12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授予“济薯系列专用甘薯新品种培育与加工利用”等112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35项;授予海因茨·罗尔夫·斯托克等3名外籍专家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龚正在讲话中提到,要树牢创新“第一理念”,在深刻把握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上聚焦聚力。着力推动“十大产业”强省,包括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工产业、现代信息产业、能源原材料、海洋经济、生态农业、文化教育、旅游业、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等。“这些,都是山东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也是创新的主攻方向。”
与此同时,要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上聚焦聚力;要做强创新驱动“第一动力”,在科技经济融合、激活创新主体上聚焦聚力; 要集聚人才“第一资源”,在打造创新生态、优化创新环境上聚焦聚力。
在昨天的会议上,胡敦欣院士代表获奖人员发言。“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的充分肯定。能够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崇高荣誉。”
获奖寄语
希望年轻科技工作者 不用到80岁就得最高奖
无论是在发言还是在采访中,胡敦欣给人最大的印象,是自谦以及对年轻人的重视和鼓励。
“这个奖,其实是给我们整个团队的,假如海洋研究所不提供船只,我就发现不了棉兰老潜流; 假如提供了船只而只有我自己出海,也还是发现不了。”
其实,当初大家鼓励他申报科技奖,胡敦欣是犹豫的。“感觉过去获奖的多是工程方面的,给百姓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而他的理论研究,“够呛”能获奖。“生物、化学等,开发了就能用,而物理海洋,"不好吃,也不好用"。”
谈到获奖感受,胡敦欣说,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获得感”,不要总想着自己得到什么好处。“还是要鼓励年轻人要有科学的理想,在任何情况下要坚持去干。”不要为了获奖而去搞科研,要潜心做研究。
胡敦欣说:“我现在81岁了,才获得最高奖。现在我们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在这个时代,这样好的条件下,应该不用等到80多岁就能获得最高奖。”据了解,一直以来,我国获得“科技最高奖”的得主年龄普遍不小。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例,该奖设立于2000年,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在2000年到2016年的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为超导物理学家赵忠贤,出生于1941年。
此外,胡敦欣说,我们国家现在要创新,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方面,不能跟风,不能老跟人家走,这样是不行的,必须有创新。现在,我们国家的崛起不可阻挡,科技创新不可阻挡,“我现在身上还有余热、有余光可以发,但主要还要靠年轻人。”
小朋友想当科学家,要保持好奇心
不少小朋友,当被问及长大以后的志向时,会脱口而出:科学家!那么,刚获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胡敦欣,给了孩子和家长们哪些建议?
胡敦欣说,不能让孩子放学回家就光闷头做作业,要让他们放松去玩,在玩的过程中开发脑筋。胡敦欣爱好体育,他举例说,小时候跑步,可能跑一千米、两千米,会缺氧,“如果这时你放弃了,就跑不下来了,所以通过跑步就能学到坚持。”他还建议孩子们多看一些节目。比如杂技,“你看了觉得难度很大,那人家是怎么完成的?那就是下功夫。”“每天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八点半的《海峡两岸》,九点半的《今日关注》,都是我爱看的节目。”
胡敦欣认为,他起码不是两种人:既不是白痴,也不是天才。研究科学技术,重要的是启发好奇心。“好奇心是个驱动力,让你去追溯,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假如你看到什么都觉得没意思,那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