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安全”或掣肘共享充电宝 莫让租赁披上“共享”外衣-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5 14:20:12]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4月30日,用户在北京西单“来电科技”机柜前租借充电宝。 李含 摄 法治周末记者 李含 “电池电量不足,仅剩20%的电量!”伴随着滴答的报警声,周婕(化名)的手机上弹出了这样一条提醒消息。正在北京西单
4月30日,用户在北京西单“来电科技”机柜前租借充电宝。 李含 摄
4月30日,用户在北京西单“来电科技”机柜前租借充电宝。 李含 摄
法治周末记者 李含 

“电池电量不足,仅剩20%的电量!”伴随着滴答的报警声,周婕(化名)的手机上弹出了这样一条提醒消息。

正在北京西单大悦城逛街的周婕,随身并未携带任何充电设备,可是她却一点也不担心手机因没电而自动关机。

“现在一些大商场里都投放有共享充电宝,手机没电的话,随时租一个就能解燃眉之急。”说话之间,周婕已经走到西单大悦城东门入口处的一个白色机柜前,点击大屏幕上的“借充电宝”并扫描二维码后,一个可供使用的充电宝便弹了出来。

继共享出行、共享租房、共享KTV等新型业态之后,共享充电宝俨然成为了资本布局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之地。

然而,相比于此前的共享经济业态,智能移动终端充电共享市场所遭受的质疑似乎更加猛烈:在充电宝越来越便携、价格越来越低廉的今天,共享充电宝究竟有多大市场?如何盈利?安全隐患如何解决?都是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40家机构投入12亿

资本疯狂追捧

如果你在北京的商场或者车站等公共场所稍加留意,可能就会发现,不少共享充电装置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这些共享充电装置,用户只需通过扫码完成租赁操作即可使用。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三种模式:线机一体的固定充电宝模式(“Hi电”“小电”)、原地归还模式(“街电科技”)、异地归还模式(“来电科技”)。

上述三种共享充电宝模式均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

4月30日,法治周末记者来到了西单,亲自体验了共享充电宝所带来的便捷生活。这里是共享充电宝布局较为密集的商圈之一,包括来电科技、街电科技等共享充电宝项目均在此有多台机柜分布。以来电科技为例,仅在西单大悦城东门和6楼服务台处,便安放有两台机柜,每台机柜存放有20台充电宝供用户借用。

当时正值五一小长假期间,西单商圈的人流量较大,使用来电科技机柜借还充电宝的用户也络绎不绝,大悦城东门处每台机柜中的20台充电宝一直都保持着10台以上被借出的情况;6楼服务台处的充电宝机柜,由于需求旺盛,一度仅存有两台充电宝可供借用。

法治周末记者在使用来电科技的共享充电宝时发现,借出充电宝需要先支付100元押金,1小时内免费,之后1元/小时,每天10元封顶;如果使用支付宝扫描借用的话,芝麻信用分数超过600分的用户,还可以免除100元押金。

而在5月2日小长假结束后,记者再次查询上述两处的来电科技机柜发现,东门处的机柜在几个小时内仅借出两台充电宝;位于6楼的机柜,也有15台左右的充电宝长时间处于“可借”状态,与小长假期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就是这样的商业模式,近期引来了资本的疯狂追捧。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内,共计有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共享充电宝市场,融资总额逼近3亿元;而刚刚进入5月,街电、Hi电、小电科技又接连拿到了总金额超过7.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已经有12家共享充电宝公开披露了融资情况,共有40余家投资机构在这个领域上投入近12亿元资金。

真痛点还是伪命题

搭上共享经济的风口,共享充电宝这一模式瞬间获得了资本市场的亲睐。然而,在资本火热追捧的背后,有关共享充电宝究竟是真痛点还是伪命题的争论,不绝于耳。

“手机功能不断增加,智能机电池续航能力却有限,充电是一件高频刚需的事情。”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看好共享充电宝市场前景的人——移动充电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刚需,但由于携带不便、电量不足等原因,很多时候充电宝无法随时随地使用,这便与用户随时随地对电的需求之间,形成了缺口。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表示,2013年开始移动支付逐渐普及,未来的习惯是简单出行,很多人出门连卡和钱包都不想带,谁还想着带一个充电宝?

在不少行业分析人士看来,充电宝的使用场景覆盖极广,且购置成本低廉,每小时租金为一元的情况下,只需一个月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收回成本,接下来所赚的钱就是纯盈利。

然而,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的观点。在互联网分析师于斌看来,共享充电宝实现后期高频的目标不容乐观。

“虽然手机电池的研发已经进入瓶颈期,但随着未来科技革新的快速推进,手机电池的新革命随时可能爆发。届时,手机电池的容量将会得到大幅提高,充分满足人们长期使用手机的需求。一旦这种局面得以实现,共享充电宝就会立即失去它的价值,甚至可能转瞬间沦为一场闹剧。”于斌说。

而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周婕也表示,虽然共享充电宝这个概念很新,也确实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但却很难称得上是刚需。

周婕表示,现在很多商场、公共场所都有公用充电设施,一些饭店、娱乐场所很早就可以提供免费的充电设备,哪怕只有一个插座,也能够满足充电的应急需求,“只有出门忘带充电宝又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可能去尝试租赁,而且共享充电宝目前的分布仍然有限,实用性不强”。

易观终端入口分析师赵子明认为,共享充电宝之所以能够得到资本市场的看好,原因在于投资人只是怕错失可能成为风口的机会,“从去年年底VR业遇冷后,投资圈就缺乏一个新的投资风口。但伴随风口而来的,往往是越来越大的泡沫”。

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无法回避“共享充电宝这件事是十分符合互联网思维的,一是获取流量简单,拥有用户价值和流量价值;二是异地复制容易;三是在资本助推下易快速扩大规模,获取红利,这也是资本市场青睐这类项目的原因。”星瀚资本投资总监赵豪分析称。

不过,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钢认为,受到资本追逐的模式并不等于就是好的,只能说明投资者认为其存在潜在的市场前景;至于该模式后续将如何发展、消费者如何反应、市场如何变化,都是未知数,“与投资热潮并无联系”。

不可忽视的是,在资本推动下迅速发展的共享充电宝行业,依然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安全隐患。

今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使用公共充电桩给手机充电,可能会被恶意程序攻击利用,进而盗窃个人信息,甚至黑客可以直接通过手机上的APP进行消费。

这样的报道,让不少人对公共充电设备产生了提防心理,共享充电宝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取得用户信任,是必须通过的一道安全关。

“通过数据线在公用设备上进行充电,这就等于将手机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了一条硬连接,也就意味着什么东西都能往手机里装、手机里的任何东西也都能被往外拿。手机早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了,而是已经成为汇集个人信息数据的资料库,这种硬连接的建立,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胡钢说。

而除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外,充电宝本身是否存在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作为便携式移动设备,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的过程中很可能将它随意搁置,如果在搁置过程中遭遇挤压、针刺和重物冲击等外部冲击时,导致充电宝内部短路,就有可能存在发生起火和爆炸的危险。

这并非危言耸听——2014年5月8日上午,深圳地铁4号龙华线一乘客携带的充电宝发生爆炸,继而引发踩踏事故;2014年4月8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位乘客行李箱内的充电宝发生爆炸;2013年6月23日,北京地铁10号线一名乘客包内的充电宝发生自燃……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明确的充电宝生产规范和检测标准,一些小品牌的充电宝厂商采用劣质电路板、锂电子电芯、不阻燃的外壳等材料,生产山寨产品,甚至是三无产品,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共享充电宝充电过程中如果遇到充电宝故障、充不上电、自燃或使手机损坏等情况时,如何区分商家与用户之间的责任,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莫让租赁披上“共享”外衣

法治周末记者

李含“说是共享充电宝,其实不就是租一个充电宝来用吗?”看到从机柜借出的充电宝上印有来电科技的logo,吴静(化名)对这项新兴的服务有着自己的认识,“我所理解的共享经济,是大家的闲置资源共享使用,如果是商家自己提供产品供用户使用,这与传统的租赁行业有什么区别?”

吴静的疑惑,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作为互联网创业和投资的热门领域,“共享经济”俨然成为吸引眼球和资金的标签,各种共享模式层出不穷,大到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小到共享充电宝、共享玩具,甚至连篮球场边也有了共享篮球的服务;但在这些服务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模式真的体现了共享经济的本意呢?

什么是共享经济?近年来,在我国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有关共享经济的政策与文件不断出台,共享经济的定义与范围也在逐渐明晰。

2016年3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制定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发布。该意见提出,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创新监管方式,完善信用体系。这是国家首次发布针对共享经济领域的指导及鼓励措施。

2017年2月28日,国家发改委就《分享经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允许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分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对共享经济给予政策支持。

而这份征求意见稿的第一条,即对分享经济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定义:分享经济主要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不过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钢看来,尽管我国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中在不断阐述共享经济,但目前行业内仍然没有就“什么是共享经济”形成统一、公认的定义,这也导致了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存在一定误区,很多商业模式只是“蹭用”共享经济的热度。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很多所谓共享经济模式,本质上都只是租赁。如果说商家投放一些自行车、充电宝等物品,借给用户使用就可以称之为共享经济的话,那么传统的租车、酒店等业态,是不是都能算共享经济呢?”胡钢指出。

在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上,李克强总理曾提出他所理解的共享经济:“我们倡导创新的理念也包含着共享的精神与意识,共享经济也是众创经济,它可以让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壮大中等收入的群体,也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去追求人生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胡钢表示,真正的共享经济,应当是全民共同创造、共同享受改革和进步的成果,而不是简单的将租赁模式披上共享的外衣,“将租赁当成共享,不仅违背了共享经济的本意,而且还会造成对公共资源的大量占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