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互联网公益是不是“伪命题”-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5 14:05:32]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互联网公益还处在初级的阶段,这阶段的机遇主要在于公益广泛渗透和发动公众的“人口红利”还暂时存在。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公益行业要与文学、艺术、娱乐业、旅游业等原本不相干的行业竞争,去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
互联网公益还处在初级的阶段,这阶段的机遇主要在于公益广泛渗透和发动公众的“人口红利”还暂时存在。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公益行业要与文学、艺术、娱乐业、旅游业等原本不相干的行业竞争,去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的精力、财力和注意力。 现在互联网在经历一波井喷式的发展,公益事业想追上并占稳一席之地会越来越难。CNSPHOTO提供 互联网公益还处在初级的阶段,这阶段的机遇主要在于公益广泛渗透和发动公众的“人口红利”还暂时存在。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公益行业要与文学、艺术、娱乐业、旅游业等原本不相干的行业竞争,去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的精力、财力和注意力。 现在互联网在经历一波井喷式的发展,公益事业想追上并占稳一席之地会越来越难。CNSPHOTO提供

本报记者 王 紫

如今,“互联网+”颠覆了许多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公益慈善也不例外。公益行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入互联网元素,从传统公益模式向互联网公益模式发生转变。但是,互联网公益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未来又应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也在困扰着从事互联网公益的各界人士。

目标剑指“认知带宽”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互联网公益?“我们平时谈论的互联网和公益,时而太过具象化,比如说一个筹款渠道;时而又过于抽象,比如说能提升效率。”在不久前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第一期“秘书长说”沙龙活动上,百度基金会秘书长郭力说出了自己对互联网公益的理解。

郭力认为,互联网公益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就是把互联网当作工具的层面,比如用互联网进行通讯、做OA(办公自动化)的内外部管理、接收信息和学习素材等,这个层面上的结合虽然非常日常、非常紧密,但互联网并没有触及和改变公益最核心的业务,严格说来,这个不能叫互联网公益,顶多是借助互联网工具提升了执行效率。”

其次,稍微深的层面在于互联网是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层面上,它逐渐成为了很多机构核心业务的新载体,真实地发生了一些融合,并且创造出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新“玩法”,比如说微信转发、集赞或者捐赠步数等等。利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改变资金流向,改变协作关系,导致一批公益机构的核心业务和基础战略发生了变化,由此形成“互联网公益”的概念。

然而,除了个别新事物、新业务的萌芽发展,绝大多数机构和业务还只是把传播或者筹款从线下直接搬到了线上而已。虽然技术和资源是用上了,业务也结合上了,但结合得还不够。互联网应该起到的推动作用远不止于此,它对于社会、经济以及全民认知的改变能力也远不止于此。

"个别拉动"和"行业进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水平,我从没否认过公益机构利用互联网做出成绩,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这个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的表现很好,相反总体上是很差的。”他说,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公益人发的帖子,看标题就知道是个公益项目在求捐款。这种公益对外塑造的认知,就好像互联网公益约等于在线捐赠,其实这样带给普通大众的体验并不好,被“劝捐”多了会不耐烦,不容易大规模地调动公众的能动性。

“最深的层次可以称之为"认知带宽"。现在满大街的共享单车让骑车变成了一件特别自然的事,这时候哪儿还用得上公益机构再宣传"绿色出行"?这就是互联网对于一种旧事物、一个新产业、一种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一种几乎全民认知的重新塑造。”郭力说。

对比互联网对于全民认知与习惯的整体影响,以及其他部分行业的兴衰变革而言,互联网公益还处在初级的阶段,这阶段的机遇主要在于公益广泛渗透和发动公众的“人口红利”还暂时存在,“野蛮生长”还有一丝可能。但同时,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巨浪冲击下,“眼球”成为稀缺资源,认知有“带宽”上限。郭力表示,未来公益行业要与文学、艺术、娱乐业、旅游业等原本不相干的行业竞争,去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的精力、财力和注意力。

目的和手段不能混淆

现在互联网在经历一波井喷式的发展,公益事业想追上并占稳一席之地,会越来越难。毕竟公益不是刚需,也不是主流。

“互联网的"赋权"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鸿沟"的进一步扩大,成了迫切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也为公益机构的公开透明、项目设计和执行能力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善达网CEO杜娟认为。

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赵文洋也谈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不平等。她认为,贫困地区缺乏互联网使用机会与能力的人,这样势必会导致这些地区在互联网时代处于更加弱势的位置。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企业参与副总监丁干提出,如今人们容易缺乏耐心,例如捐赠人希望立即通过互联网看到捐赠所带来的效果。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给予用户更好的反馈和体验确实是公益组织急需解决的问题。

郭力认为,目前从事互联网慈善的机构之间的两极分化已然太过明显:个别大机构在盲目狂欢,有些小机构在盲目追赶,其实根本没想清楚为什么要追、追什么、怎么追。

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蒋昭华则强调,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改变绝不仅仅在筹款,而要以更加前沿的理念与手段去改变传统公益对社会、对网民的影响方式。

如今,有些公益组织是想借互联网“弯道超车”,但是仍有一些看不到或者不愿承认的事实。

郭力表示,看看一些互联网领域的起起落落,有的产品成为爆款,然后又没落关停,互联网的介入只会加速这些过程。

郭力认为,已经表现得不错的机构其实可以做得更好,另外要排除一部分相对特殊的情况,有些项目是没必要或不适合去线上搞大规模的募捐,比如做一个孤独症儿童的托养中心,照顾好眼前的十几个孩子,从家长、社区、政府机构就能筹到运营款,那么就没有必要去追互联网公益的风,“目的和手段不能混淆颠倒,不要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

把募捐者当作消费者

互联网公益发展到今天,不应该简单地仅仅停留在募款、展示项目、宣传机构的层面。如何顺势而为,超越自我,达成共识,跨界合作,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开放的心态。

郭力认为,首先可以从理念上先把传播信息升级为提供服务。“比如你跟别人介绍说,我这有个公益项目,方案是这样,预算是那样,你能不能支持下?就不如拿张孩子的照片给他看,直接问你看这个孩子可爱吧,可惜他没学上,要不要捐10元帮帮他?之后随时给对方反馈孩子的成长情况。”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讨论广告艺术,是想表达我们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他的心理,为他提供服务,动用各种方法把人引导来,并且留住,生成黏性,有效反馈,再次引导,而绝不只是简单地发出信息而已。”郭力说。

对公众来说,公益机构从信息、服务出发,最终提供的可能是一种“体验”。“有想法参与或支持公益的人,就要让他有消费者的舒适体验,别等他在任何一个环节上过多地考虑甚至为难。”郭力说。

在现实中,很多人参与募捐活动与公益没什么关系,他并不是很关心这些孩子,更不关心这家公益机构的发展,他可能只是为了捐完钱去朋友圈晒一下;或者只是有两块零钱不值得一花,随手捐一下;甚至不排除某些人的心理感受跟犒劳自己买了双鞋没有本质区别,他不是为了情怀而买单,而是为了自己一个瞬间的愉悦感、成就感、自豪感的那种体验去支付去参与。“这一类体验的诉求也是需要尊重和重视的,而且人数非常大,也是我们需要争取的人口红利。借助互联网这个基础设施,我们有一定条件去大量的设计和复制一些简单又好的体验。等到扩散出去的体验好了,人们的认知和习惯也有了被塑造的可能。”郭力表示。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