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4日电(刘雪玉)“清明代扫墓”已经在网上兴起近三年,并也成为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在淘宝上,只要买家支付一定的费用,卖家将按照买家的要求进行祭祀扫墓,并拍摄视频和照片反馈给买家。
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近日发现,“清明代扫墓”服务遇冷,价格也从三年前的500元降至280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清明扫墓是为了对先人表达哀思,这种传统习俗更难被网络服务所取代。生意遇冷价格从500降至280元
“清明代扫墓”从2014年清明节在网络上兴起,到今年为止已近三年。该服务范围涵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专门给没空扫墓的人群提供“代扫墓”服务。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在淘宝网上搜索发现,以北京地区为例,仅能搜索到两家提供“代扫墓”的网店。
其中,一家网店标注的价格为280元,与三年前的价格相比便宜220元。服务包括清扫墓地、敬香烛鲜花、三鞠躬、墓地打扫、装饰等,扫墓过程持续大概20到30分钟。此外,还可以提供拍照、视频等增值服务。
据一名店主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介绍,他与爱人兼职提供这项服务两年了,去年也接过几笔“代扫墓”生意,找他们“代扫墓”的人不多。
扫墓成商业行为有违伦理
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发现,真正购买“清明代扫墓”服务的人寥寥无几,北京仅一家网店有三笔成交量,另一家店铺的交易量为0。为何“清明代扫墓”服务如此萧条,市民李先生说,对于这种服务,他和家人都无法接受。扫墓是为了表达对于逝去亲人的哀思,并不局限于形式。“如果实在不能在清明节当天扫墓,也可以找其他时间去扫墓,别人代替不了自己的心意,孝心不能打折。”
中国传统习俗很难被替代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说,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虽然“跑腿”、“闪送”这些服务已开始被网民追捧,并成为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像清明节扫墓这种传统文化,大家普遍认为不能被取代,这也是“清明代扫墓”遇冷的一个主要原因。
赵锡军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如除夕、清明、端午节,都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清明节,更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大家都愿意亲力亲为表达孝心。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找他人代为扫墓,对于中国人来说接受度极低。“虽然,春节期间,我们可以将拜年的习俗转化为在虚拟空间发红包,但代扫墓要想被大家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此外,赵锡军说,“清明代扫墓”不被接受还与主体人群有关。清明节的文化传承以年长的群体为主力军,这些人群更愿意亲力亲为表达哀思,大部分还不能接受“清明代扫墓”这种行为。(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jwview”或搜索中新经纬),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