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屋电气带来的63亿美元亏损已将东芝逼到资不抵债局面,但核业务与闪存芯片业务出售却牵涉政治角力
文 | 施南
生意来了,不过现在似乎还不劳83岁的哈维·米勒亲自出马。
从1969年首次踏进位于纽约第五大道和第59街拐角处的通用汽车大厦,这个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就发现,《联邦破产法》的第七章和第十一章实在是个好东西。无论选择立即清盘还是破产保护,对一个律师而言都意味着名利双收。
作为名列全美前三威嘉律师事务所的首席破产律师,米勒的业绩簿上有着一连串名头响亮的客户,包括东方航空(600115,股吧)、梅西百货、环球电讯、德士古和德崇证券。当然,还有两家公司不得不提,那就是曾有着158年历史跻身华尔街四大投行的雷曼兄弟,以及米勒服务的律所总部所在那栋50层大楼的冠名者—通用汽车。它们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最著名的祭品,只不过前者尸骨无存,后者得以涅槃再生。
无论哪种结局其实并不重要,2.09亿美元和2.3亿美元的律师费才是关键所在。到了耄耋之年的老米勒对兴亡更替有自己的定见,就像通用汽车大厦的主人早已从唐纳德·特朗普换成了来自中国的张欣潘石屹家族,就像与大楼一街之隔的中央公园,永远上演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剧情。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所以当西屋电气公司出现在客户名单时,哈维·米勒只会淡定地先派几位实习律师下楼,穿过那永远汇集东西方面孔躁动的苹果旗舰店,从纽约飞趟匹兹堡。1886年成立如何?建立全美从第一座交流发电厂到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又如何?反正每人每小时650至1000美元的计费不能少,650美元一天的酒店不能少。
能让多少有些怀旧老人高兴的,是又要和Alix Partners—一家重组顾问公司联手了,8年前在通用汽车一案中,两家机构孟不离焦,很是干了一票大的。
12600公里之外,东京都港区芝浦一丁目一番一号,东芝总部大厦,纲川智正焦虑地关注着这一切。这位在东芝株式会社社长席位上才坐了近50天的掌门人,很清楚美国佬开出的支票上会有多少个零,甚至,将东芝这家有着142年传承巨头拖下万丈深渊的始作俑者,也正是太平洋(601099,股吧)东岸那些衣冠楚楚的家伙们。
可怕事件的承担者,他的前任,同时也曾担任过美国西屋电器社长一职的志贺重范,已在2017年情人节当天引咎辞职。而东芝2016年四季度财报则继2月14日之后又于3月14日宣布延迟,关东财务局已经很给有着18万员工的东芝留了情面—4月11日,握有西屋77%股权的东芝必须就在后者的风险敞口拿出获得审计机构认可的报告。
折戟美国核电业务
61亿美元?62亿美元?63亿美元?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路透社、彭博通讯社对于东芝面临的实际损失口径不一。但毫无疑问,明确这个数字只是会计报表的需要,将西屋导入破产保护程序,从东芝的报表中剔除,出售绝大多数乃至全部所持西屋股份—如果有人愿意接盘,板上钉钉。
这不过只是断尾,至于求生之道,则只能依赖于继续出售核心资产。在2015年爆出之前长达7年的假账事件—虚增收入高达2248亿日元,为同期税前利润的三成之后,外界本以为东芝集团已然利空出尽。
尽管有关西屋电气在核事业上亏损加大的传闻一直不绝如缕,但没有人意识到这个亏空足以杀死一条恐龙。而将家电业务在内已不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子集团出售给中国美的等域外企业,将医疗设备公司58亿美元转让给本国的佳能集团,都被视为在商业上和政治上漂亮且正确的本垒打。受此影响,在2016年12月26日之前,东芝股票曾大涨70%成为同期表现第二佳企业。
现在看来,每一个噩魇到来之前都会赠送一段美梦。股价重挫60%不说,之前的去芜存精已变得于事无补,东芝必须把能卖的全卖了,包括占据全球闪存市场仅次于三星达到10%份额的芯片业务。
压箱底的自然留在最后。
交出报表,出售明珠,这是东芝确保自身股票不会因资不抵债被东交所彻底下市的唯一机会。可即便如此,一板市场注定“撒有那拉”,能蜗居在中小型企业为主的二板市场,就算捡到了幸福的黄手帕。
问题是,十年前54亿美元拿下核电鼻祖西屋电气时所谓“二十年后见分晓”的大胆预言,为何仅一半时间就夭折了?2015年由西屋只花费2.29亿美元收购的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核业务,怎么就成为黑洞中的奇点,不眠不休吞噬完所有的希望之光?
巨额亏损的伏笔
纵观东芝司史,有两个特征异常醒目。
其一当然是创新意识。日本的第一台感应电动机,第一只双灯丝电灯泡,第一批电饭煲,第一批集成电路彩电,乃至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均出自该公司。
其二便是冒险精神。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绕开《巴统协议》私自出售给前苏联价值2000万美元的五轴联动数控铣床,帮助后者在核潜艇静音效果上取得长远发展。最终,两名资深经理因事情败露而遭逮捕。
还是在同期,另一次冒险则取得巨大成功。是时,进入东芝仅8年的西田厚聪被派驻美国洛杉矶,希望打开台式电脑市场。在遭遇IBM公司强势阻击后,西田以立军令状方式强行推广每台重达4.1公斤的所谓便携式电脑。没错,这个叫“T1100”的笨家伙开创了笔记本电脑时代,而西田本人积功在2005年成为东芝一把手。
也正是由西田拍板,东芝在次年取得了西屋电气77%控股权。
这宗在日本国内都被批评为“失去理智”,并导致东芝股票一时大幅下挫的并购,十年后可以与历史上日美两国另一重大事件相提并论:珍珠港事件。一方压上全部赌注全力以赴,一方故露破绽避实就虚。
两次结局,惊人相似。
1999年以12亿美元鲸吞西屋的英国核燃料公司,初始报价仅为18亿美元。最终,包括东芝、美国GE联合体、美国绍尔集团以及日本三菱与华盛顿投资公司联合体进入收购短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东芝分别以独立公司和GE联合体成员的双重身份亮相,而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则允诺在东芝拿下51%股权后愿意注资取得另外16%股权。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一个奇特现象出现,GE与东芝联合体开价35亿美元,而东芝一家则报价41.5亿美元,待丸红宣布退出后更大包大揽直接标价54亿美元。
可想而知,7年450%收益英国东家满载而归,而美方政府层面批准此宗跨国并购开出的条件是,基于技术不能外泄原因东芝不能干预西屋的具体运作。很简单,当个便宜的甩手掌柜便是。这,也为十年后东芝对于63亿美元巨额亏损后知后觉埋下了伏笔。
买的没有卖的精。1979年3月美国宾州三里岛核电站出现严重事故后,在与GE的对抗中落于下风的西屋事实上已很难在本土拓展市场。那么,这笔冤大头式交易是如何达成的?
请君入瓮就靠三条锦囊:一、日本对于通吃全球核电市场的强烈雄心。在东芝拿下西屋的同时,日立与GE、三菱与法国阿海珐公司也已构成联盟体。某种程度上,是时全球三大核电利益集团中,日本悉数插足。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底牌天下皆知。二、西屋方面不断为自己的AP1000第三代压水堆技术造势鼓呼,以至仅拥有沸水堆技术的日本心动不已。三、也是最关键一条,2003年之后,中国突然宣布放弃以自有技术为主导的“秦山模式”,而在阳江、三门等数个即将上马的核电项目上为西屋公司开出了“路条”。
在东芝看来,虽然以2005年西屋1.53亿美元利润计,整个收购相当于开出了35倍市盈率,但利用西屋技术进军全球最广阔的单一核电市场—中国,从而在2025年至2030年间称霸全球核电市场,这才是富贵险中求。
遗憾的是,西田厚聪和他的继任们难以料到,西屋的第三代压水堆技术只是纸面先进,在实际推广中跑冒滴漏问题不断;同时,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件后,全球核电市场迅速转入低谷,而唯一率先复苏的中国市场,连续处置包括康日新在内一批涉嫌泄密的高级官员,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度已达到空前。而日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投集团公司的战略重组,无疑表明中国人继高铁之后希望握紧拳头在核电全球版图上取得举足轻重的发言权。
当然,东芝的领导人更不会料到,2015年末西屋的美国管理层在芝加哥一次小小的收购,却因利用会计手段欺瞒了逾60亿美元的债务黑洞。
而这一切,需要母集团东芝一力承担。
谁是下一个东家
芝加哥,曾是西屋扬名立万之所。1886公司成立之年,恰是由西屋安装的25万只灯泡点亮了芝加哥世博会的天空。现在,留给西屋和它日本主人的,却只有无尽黑暗。
一旦实施破产重组并出售大额股权,那么谁会是下一个东家?有消息称,控制韩国90%电力市场的韩国电力公社很有兴趣。然而,在中韩两国因“萨德”问题关系急剧恶化,乐天、现代、三星等一干韩系财团在华市场损失惨烈之际,中国断不会为其敞开核电国门,而缺少了中国市场,韩方又准备拿出多少真金白银?
与此同时,挽救东芝的最后的希望,即其标出100亿至173亿美元市场价值的闪存芯片业务,同样面临几难局面。
面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急速崛起,东芝已明确表示不会向中资开放股权大门,包括颇有诚意台资背景的台积电和富士康,其也不甚放心。放盘给韩国SK旗下海力士公司?且不说其30亿美元的现金存底着实单薄,日韩在半导体产业话语权争夺上多年心结也是一大障碍。售予同样有心的美资集团?整个事件不正由此引发?何况,捏住东芝财务短处的山姆大叔难免不会在价格上大杀四方。
就在哈维·米勒走进通用汽车大厦,开启自己作为破产律师绚烂职业人生的1969年的10月,日本动画片《海螺小姐》每周日晚6点半开始准时与观众见面。这部打败美国《辛普森一家》已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画片,不只拥有远高于《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的平均收视率,更重要的,从它一面世东芝便是其冠名主赞助商。即便在2017年这个焦头烂额的春天,即便财务上已捉襟见肘四面漏风,东芝仍在第49份年度广告单上签下了字。
在日本,每至《海螺小姐》收视率上升时东证股价指数就会出现下跌,故有好事者称为“海螺现象”。而日本人也把《海螺小姐》播放结束,喻为“美好时光就此终结”。
现在没有人知道,动画中的女主角河豚田海螺能否迎来五十岁的天命之年;Toshiba Toshiba,东芝是否还有自己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