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百度CEO李彦宏在内部会议上放话,要淘汰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该撤就撤,该关就关,该并就并。”话音刚落,百度内部就开始大刀阔斧,而此次“动刀”的目标锁定在了医疗。
急踩刹车
日前,有消息称,百度决定裁撤公司主营医疗O2O的医疗事业部。
新金融观察记者针对此事向百度公关部相关负责人进行核实。“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官方资料可以发布,建议等等官方信息。”对于该消息是否属实,上述负责人表示并不知情。
事实上,此事在李彦宏的内部信中已经得到了确认。2月9日,百度通过内部邮件宣布对医疗业务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百度医疗事业部智能小e团队和拇指医生团队转入AI体系;医疗事业部内容建设团队转入搜索公司。而此举的目的是集中资源,将医疗业务的重点布局在人工智能领域。
近年来,百度备受诟病,其中大多都与医疗有关。百度作为BAT中的一员,在互联网公司第一梯队中,涉及医疗领域较早,这与其主营业务有关。
众所周知,百度是做搜索起家,不少网民会通过百度搜索医疗信息。曾有数据统计,每天在百度60亿人次的搜索量中,有6000万人次在搜索着与医疗健康相关的词语。但由于百度具有竞价排名业务,其提供的搜索结果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却频频遭到质疑。尤其是2016年年初发生的魏则西事件,使百度一个季度直接损失了20亿元的广告收入,更为严重的是百度的形象跌至谷底,甚至产生了信任危机。
此次百度裁撤医疗事业部还一度引发了人们对“百度是否不做医疗广告了”的猜测。事实上,百度医疗事业部成立于2015年1月,主营业务是医疗O2O,经营范围包括线上挂号预约等服务,并不涉及医疗广告。
内忧外患
这一项决策来得突然却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去年以来,医疗O2O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各大企业亏损、裁员、倒闭的消息甚嚣尘上。
据了解,网上挂号是医疗O2O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医疗行业中的渗透度较高。
易观医疗资深分析师姜昕蔚对新金融观察记者介绍,网上挂号在医院的门诊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一二线城市。
“北京已经有自己的114挂号系统,深圳的每一家医院基本都可以在网上挂号,上海和杭州线上挂号系统渗透度都很高,比如杭州有些医院线上挂号占比几乎达到90%以上。但其中第三方平台的比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反而是以医院为主导的和以卫计委为主导的网上挂号体系占比更高。”姜昕蔚表示。
此外,网上挂号的变现模式不甚乐观,如何盈利成了这个行业共同的话题。
据了解,网上挂号有三种变现渠道:向患者收费、对B端也就是民营医院收费、对医生收费。但真正实现盈利的企业并不是很多。“从去年开始如何盈利已经变成了一个主题,大家都在探讨。盈利需要有很大的流量,医疗这个行业比较低频,且流量集中在少数应用上。比如前端厂商有几百万的月活,到了四五名的时候就仅剩几十万了,差距还是很大的。”
然而即使有流量,变现也很难。以国内第二大挂号平台的身份登陆新三板的就医160在2016年半年报中披露,当期内营业收入为2770万元,而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高达5152万元。
此外,不仅整个行业寒风瑟瑟,百度内部也问题多多。据原百度医疗事业部资深产品经理李俊明撰文透露,百度医疗事业部运行的过程并不顺利。“从初衷来看,百度想从"挂号"切入医疗服务,思路或许可行,但在执行上则完全急功近利、南辕北辙。”
据他透露,整个医疗事业部都将精力放在了如何完成短期KPI。为了完成任务,部门采用补贴、买流量甚至直接接入第三方平台的流量的方式;另一方面,该部门从领导到一线员工75%以上都是新人,普通员工绝大部分都刚毕业一两年。“在医疗这种垂直领域的项目认知很浅,而医疗行业本身水又特别深,涉及的关联方之多是绝大部分领域没有的。”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而百度转向人工智能+医疗的野心也早有端倪。2015年7月初,百度就已开始研究一个名为“医学知识图谱”的人工智能项目。2016年10月11日,百度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产品——百度医疗大脑,以及基于百度医疗大脑的人工智能问诊项目。日前,在亚布力论坛上,李彦宏公开表示:“原来想的是O2O这种挂号,但这个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他认为,医疗领域有非常大的机会,百度将会利用人工智能参与其中,比如智能挂号、智能诊疗、收集基因数据、制药研发等等。
面临挑战
据了解,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在探索人工智能+医疗,但尚未形成产业,也没有达到商业化的阶段,目前企业更多的是面向医生端的体系在运作,比如将人工智能用于辅助医疗教学、搭建科研体系等等。
姜昕蔚认为,从长远的角度去看,人工智能为现在中国医疗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国内目前主要是缺医生,无论是在线问诊还是医院坐诊都只有这些医生,我们能做的是提高医生的效率,但对整个行业来说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目前,人工智能+医疗还处在培育期,并没有很多成型的产品面世。据业内人士预测,三到五年之内,可能就会有人工智能能达到医生的水平,但实现普及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很成熟,但问题是现在世界上有没有足够多的电子病历以及符合中国人体质的健康信息、病例信息让机器去学习?”姜昕蔚表示。
此外,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也将会是一个难题。“国际上都在讨论到底能不能把人工智能放出来,放出来以后会不会变成一个未来战士或者是洪水猛兽?这个问题可能还要进一步去探讨。”她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道。
新金融记者 郝一萍
制图 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