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哲
据媒体报道,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将在广州增城投资610亿元建立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预计一年半内完工。这可能是郭台铭近十年来在内地投资的最大项目。
富士康又回来了。准确地说,富士康就没跑过,但中国制造在过去一段时间风声鹤唳。先有“别让李嘉诚跑了”,后有“别让曹德旺跑了”,长期不受待见的中国制造以一种危机的方式,引发了公众的重新认知和审视。
2010年,富士康因为十数起的跳楼事件而被舆论持续拷问,名声不算太好,人们觉得这是“血汗工厂”,是“低端制造”,身体里没有流着“道德血液”。德日式的高端制造让国人向往,劳动密集型的拧成本毛巾式的“富士康们”,好像成为挡在中国制造高端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工业制成品,要么依靠成本优势,价廉物美;要么替代性低,人无我有,价高质优。中国制造以成本优势起家,迅速做大,现在希望做精做尖,但一口吃不成胖子,平地不会乍起高楼。在转型期,中国制造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变成“夹心层”,即成本优势不再,技术优势尚无。我们的焦虑,其实就源于此。
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快退出历史,将成为中国制造的断层线。中原君子,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硬币都有两面,凡事都有利弊,我们往往看到富士康们的一面,产业链的最低端、乏味的工作环境、不够高大上、廉价劳动力、胼手胝足的代工形象,等等。然而,被我们忽视的另一面是,代工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正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跨国企业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中国,从电子产品到衣帽鞋袜,行业覆盖极其宽泛,产业链条像毛细血管一样绵长和网状。以中国幅员之广大、市场之厚实,集约效应和集聚效应被成倍放大,遂成为中国制造的绝对优势。加之中国越来越密集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比我们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亚国家所不能比拟的,甚至也不输给成熟工业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富士康们不是中国制造的绊脚石,而是铺路石。
从劳动密集中成长起来的本土化企业,并不会一味守旧,相反它们还会是创新的最大阵地。富士康在转型智能化和大数据,并鲸吞了知识产权丰富的夏普。美的收购了顶级工业机器人制造公司库卡,格力则试图向新能源汽车突围。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是在原来的土壤上长出新的枝条、开出新的花。政府部门需要做的,除了招商引资的高效率,还应该降低土地成本、税费成本和管制成本,给出这些“老制造”技术升级的空间。中国的产业和市场综合优势,使得我们只要将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下来一些,就能够留住企业,就能够实现原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