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被捧上天的VR 元年却遇凛冬-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5 06:48:08]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Winner is coming。从年初高呼VR(虚拟现实)元年已至,无论是热钱还是创业者,无不干劲满满,但忽如一夜冬风来,故事还没能讲到年末,业内欠薪、裁员,甚至倒闭事件已陆续发生。短短一两年,资

Winner is coming。从年初高呼VR(虚拟现实)元年已至,无论是热钱还是创业者,无不干劲满满,但忽如一夜冬风来,故事还没能讲到年末,业内欠薪、裁员,甚至倒闭事件已陆续发生。

短短一两年,资本对VR行业的态度便天翻地覆。在这背后,VR于消费端的市场打开需要时间,离真正的爆发期还很远。

凛冬已至

暴风魔镜的裁员已经结束。这个VR行业的先行者,同样没能抵抗住凛冽的寒冬。

VR,即虚拟现实,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的三维虚拟世界,让使用者即时、无限制地感知虚拟空间的事物。简单来说,VR就是在连接通信工具后,使用者戴上“头盔”等设备,能够以主角身份亲身进入虚拟场景,有身临其境之体验。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趣?想象一下,利用VR设备,能够感觉上进入游戏里面真实的战场,或者在家里便能实现类似于线下逛街的购物,当然还能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

于是在资本点了一把火后,这一拥有广阔想象空间的智能硬件行业便迅速引爆。

2014年3月,Facebook宣布收购VR设备厂商Oculus。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表示,虚拟现实将成为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重要计算和通信平台,未来人们的口袋中可能仍会装着手机,但还将整天戴着眼镜,它能给予人们帮助,以全新、完全沉浸的方式分享体验。

此后VR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在随后两年以野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

在国内,暴风集团成为VR较早的热衷者。

“对于暴风集团来说,其纯视频的业务已经增长乏力,暴风科技(300431,股吧)则必须寻找新方向。”有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从表现上来看,暴风集团锁定了VR硬件作为入口。

2014年9月1日,暴风集团发布暴风魔镜第一代产品,正式迈入VR行业。彼时暴风魔镜信心满满,动作不断,硬件升级更迭的同时,又不断扩宽内容,投资布局。

暴风集团的虚拟现实之路一发不可收,短短两年里,暴风魔镜已经完成了5次迭代,其间还推出了VR一体机暴风魔王。

2015年6月,在暴风魔镜正式发布第三代VR眼镜当天,暴风科技CEO冯鑫宣布成立松禾暴风VR基金。作为一只独立于暴风魔镜之外的专业投资基金,它将是中国第一只专业投资VR眼镜及其产业的基金。

冯鑫说,2016年年底之前互联网公司如果还没有在VR上有所动作的话,可能就会来不及了,就会错过下一个互联网的机会点。言下之意自然是,作为VR的先行者,暴风抢到了他所谓的“下一个互联网的机会点”。

在冯鑫眼中,PC、手机、VR、TV四块屏幕中,VR的想象空间最大,这亦是暴风集团一直以来重点布局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VR是机会或许不假,但时机却未真正成熟。暴风魔镜更是亲身证明了这一点。

今年10月业内传闻暴风魔镜大幅度裁员。

据了解,暴风魔镜的整体团队规模已近500人,按照现在所爆出的裁员比例,这次裁员规模可能超过200人。且这轮裁员几乎涉及暴风魔镜的各个部门,部分部门甚至直接被裁掉。

针对此事,暴风魔镜的官方微博发表声明承认裁员,“此次人事变化属于公司正常的业务调整。我们还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各类优秀的人才,校园招聘也正在进行中。”同时表示,暴风魔镜正在积极布局VR生态,拆分汽车、旅游、房产、UGC等业务板块,拟成立独立的生态公司。此外,暴风魔镜的声明还特意提及整个产业经历了初期爆发和理性回归。

理性回归

初期爆发再到理性回归,时间不足两年。过山车般的剧情,波及的不仅仅是暴风集团。

在风口热钱袭来之时,创业者、入局者扎堆其中。

根据《互联网+影视产业研究专题报告》,从2015年年初至今,VR产业的企业数量从200多家爆发到1600多家。清科私募通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国内涉及VR产业的投资不少于145起案例,涉及金额44.34亿元。

彼时,大多数从业者对VR极其乐观。在他们的想象中,VR市场未来潜力巨大,将是不亚于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万亿级市场。VR不仅可以满足娱乐消费领域的需求,其社交属性带来的爆炸性需求也将使虚拟现实成为下一代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技术,给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培训等行业带来本质变化……

但事实证明,梦想远未成真,冰冷的现实则转瞬即至。裁员的暴风集团,只是其中之一。

今年7月,专注于娱乐VR内容制作、业内知名度较高的米多娱乐因为一场欠薪风波受到质疑。

新金融观察记者了解到,这家2015年8月成立的公司仅仅成立四个月后就获得天使轮融资2000万元,并且估值已经超过1个亿。

且因为VR直播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鹿晗演唱会,制作VR版《我是歌手》等节目,米多娱乐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在它的合作伙伴名单上,有长长的一串名字,包括芒果TV、太合麦田、合一集团等知名机构。

但就是这样一家VR领域的明星公司,却也难免遭遇困境。在新一轮因报价过高而融资不畅并错过融资窗口后,成立不到一年,米多娱乐开启收缩。

欠薪、裁员,离职员工的爆料,这个同样因Facebook收购VR设备厂商而兴冲冲杀入其中的创业公司,最终迷失在VR风口。

跟暴风集团类似,米多娱乐也曾发布声明称,米多娱乐确实经历了一轮人员调整,以全新的战略布局及精整编制来保证公司更优质的发展。同时也表明,创业并非一帆风顺,VR行业方兴未艾,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

讨薪的还有众景视界,其曾经获A轮融资2000万元。

在今年4月,众景视界宣布公司已经率先完成“延迟时间16—17ms的移动VR一体机,满足20ms以内的低延迟标准”,VR产品延迟低于20ms才有可能消除眩晕感。众景视界预计其产品将在2016年三季度问世。

但两三个月后,公司便被爆出“发不出钱了”,并引发了员工集体讨薪。

接二连三的裁员、欠薪事件,预示着VR寒冬似乎在没有一点点防备的时候突袭而来。从业者还在憧憬着赶上这一波风口,却陡然惊觉,已到了生死关头。

“跟上半年遍地谈VR相比,进入2016年下半年后,你几乎感觉不到VR的存在。”一位VR厂商人士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创业者和资本的狂欢必然造成VR当前苦逼的“虚拟现实”。

倒闭潮在悄然发生。

以VR头盔为例,前新浪联席总裁兼CTO许良杰表示,2014年国内共有200多家做VR头盔的公司,而到了2015年只剩下60多家,数据表明VR头盔企业超过70%倒闭。而在今年,如果没有技术上的突破,还会有一大批VR头盔公司倒闭。

新金融观察记者还注意到,现在市面上有米多娱乐、爱奇艺VR、优酷VR、VR看片王、VR世界等数十个VR视频APP,但可供点播的内容不多,不少平台最近上传的视频还停留在9月份。有些节目的点击量更是在万人左右徘徊,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APP早已成为名存实亡的空壳。

爆发尚远

种种迹象表明,想象空间十足的VR离真正爆发为时尚远。

事实上, VR的概念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虽然大趋势下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推动着VR的发展,但虚拟现实目前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技术标准缺乏、内容匮乏、企业良莠不齐等等。

从目前来看,虚拟现实应用场景还极其有限,主要是应用游戏方面,比如角色扮演、竞速赛车或者动作类游戏等。

此外,设备的普及程度也是很大的问题。

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上半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尽管近年来国内出现不少VR头戴眼镜产品,然而消费市场反映一般,购买意愿不超过30%,71.3%的中国手机网民不会购买相关虚拟现实产品,主要原因在于价格与技术水平不对等。

新金融观察记者了解到,高级的VR穿戴设备价格普遍超过8000元,普通设备几千元,小型的VR眼镜价格也是三位数。即便是顶尖的VR头盔,还是有不少用户反馈说“戴上没半个小时就头晕”,而百元的VR眼镜又被吐槽“效果还不如看3D视频”。

VR行业的另一个大麻烦则是内容供应严重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行业爆发太快,内容供应商还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是因为VR头盔的出货量还没有大到足够吸引人们去制作内容。

“现实的窘迫是,VR的爆发呈现出来的是市场主动推动,并不是需求推动,所以即使产品量产完成,市场需求不强也很难消化。”上述厂商人士表示,VR产业并没成熟。此前资本的热捧下,一窝蜂拥入的企业基本都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只能靠融资供血。

一旦失去了资本的支持,无法实现自我造血的众多VR公司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VR影像内容及VR直播制作公司兰亭数字联合创始人、COO庄继顺9月中旬曾对外界抱怨说,“做起来蛮痛苦的。”他解释,由于公司估值在疯狂时期被炒得过高,导致投资机构“不看产品、不看技术、不看应用,而直接调财务报表,看利润,看流水”。

今年前9个月,兰亭数字的团队从20多人扩张到100多人,庄继顺不知道要如何带领这100多人度过冬天。他在接受采访时悲观地预期,“三年之内,我不认为任何一家VR内容公司可以盈利,这个行业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

如其所说,盈利确实是VR企业一大难题。

暴风魔镜CEO黄晓杰坦承,目前暴风魔镜的硬件产品并不赚钱。“暴风魔镜小批量量产,是亏钱的,但是以后通过海量的销售,可以把成本降下来,我们是在赌未来,如果可以卖到100万台、1000万台,我们在硬件上是有毛利的。”他说。

至于何时才能够盈利,冯鑫给出的预期是,未来12—24个月内将实现盈利。但那可能是2018年的事情了。

赌的,还是未来。

有业内人士认为,VR行业并没有遇到根本性的困境,也不意味着没有市场前景,或者市场已经饱和,而是目前的产品没有办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硬件的价格也没有降到可以普及的程度。时下的寒冬,只是挤掉之前的泡沫。

当然能够等到VR爆发的毕竟只是少数,在此之前,能够活下去的,都是真正有技术实力的公司。洗牌,对于VR行业的发展未必是坏事。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