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质检总局通关司司长山巍在为质检总局领导以及江苏省等领导讲解主干系统建设过程。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2日讯 (魏宁 记者 苏兰) 没有质检信息化就没有质检现代化。在“互联网+质检”行动和“智慧口岸”建设中,质检总局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实现对全国检验检疫业务的规范化集中统一管理,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以下(简称主干系统)建设就此被纳入质检改革与质检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和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凝聚了上千建设者心血,承载了数万质检人梦想的任务在包括通关司在内的质检人的奋力拼搏下于12月9日全面上线运行,与此同时主干系统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主干系统经过8年规划研发建设,6个月紧张上线推进,已在全系统35个直属局、868个分支机构全面运行。截至2016年12月8日17时,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共计受理申报超过352.6万批,涉及总货值3778.79亿美元。目前,日均申报单量近6万批,系统运行平稳……”质检总局在无锡召开的主干系统表彰大会上发布了一系列的最新数据。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表示,“主干系统全面上线,实现了数万质检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主干系统建设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技术复杂程度之高,都创造了质检信息化建设之最,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而这一切的背后是质检总局以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为抓手,强化“互联网+质检”实施落地,打通信息孤岛所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主干系统是建设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技术水准较高的信息化工程。它新在哪里?有什么样的优势?其运行的重大意义是什么?这样庞大的工程建设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记者12月9日就此采访了主干系统建设和上线工作牵头部门——国家质检总局通关业务司司长山巍。
主干系统的运行重大意义是什么?这样庞大的工程建设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成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历经怎样的抉择?又包含着怎样的酸甜苦辣?带着一系列问号,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主干系统建设和上线工作牵头部门负责人——质检总局通关业务司司长山巍。江苏检验检疫图片
革故鼎新 强化顶层设计 “一号到底”贸易便利化
记者:相比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原有的基础管理系统——CIQ2000,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山巍:CIQ2000系统已经用了16年,历史作用功不可没,但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风起云涌,旧系统的弊端逐渐显现:比如系统功能单一。不能适应多种业务申报和多种检验检疫模式要求;比如部署方式落后,不利于形成全国数据大集中,造成总局与直属局上下信息不畅;比如系统整合不足等等问题。为弥补系统业务不完整的缺陷,质检总局和直属局都开发研制了不少自己运营的系统,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整合不够,业务管理碎片化。比如管理不够规范。由于系统和数据的分散,直接导致没有全国统一的业务规则体系。
新的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系统,整合了原有18个业务系统和39个专项系统,增加了原来CIQ2000系统所没有的口岸卫生检疫、风险管理、监督管理等功能,功能非常而强大。它统一了标准和规则,建立了以28000条CIQ代码为基础,18000多条审单规则、1000多条抽批规则、近2000个表单为核心的完善的业务规则体系,打造了优良的业务控制中枢,基本实现监管指令全覆盖、业务操作全统一,确保了全国检验检疫业务统一运作和规范运行。
记者: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水准体现在哪里?
对大数据的运用水平,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而新系统与原有CIQ2000系统最大的不同、最大的优势,就是强大的实时统计分析功能。系统里对进出口商品实行唯一报检号这种“一号到底”的设计,等于是拿到了打开精确统计大门的钥匙,实现了全国数据大集中,从根本上解决了对检验检疫业务不能进行实时监控和统计的问题。
“一号到底”的设计,不但免除了企业二次申报的麻烦,更重要的是保证了统计的科学性,避免了统计重复、遗漏等问题的发生,为决策提供保障。
同时,采用全国集中式业务数据库,统一整合和实时获取检验检疫全业务数据,形成“质检大数据”,支撑科学决策和统一指挥,体现垂直管理优势。
可以说,主干系统的运行,为业务管理实现“统一集中、互联互通”,实现对内、对外信息交换,为促进“三互”大通关建设、落实国务院“放管服”要求奠定了扎实的信息化基础。
如果说统一的业务规则体系和集中的大数据内容是软实力的话,那么在硬件支撑方面令我们质检系统值得骄傲的是,建成了国务院部委中第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双活”数据中心,体现出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水准。这个“双活”数据中心,可以实现海量数据运行双引擎、存储双保险,实时互备、均衡负载,确保业务不中断。
攻坚克难 确保新旧系统平稳衔接过渡
记者:主干系统上线涉及全国35个直属局,所属分支机构有800多个。这么多机构,这么大面积,你们是怎么确保上线工作的稳步推进的?
山巍:主干系统建设历经8年,但我们只用了短短6个月零8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上线,使主干系统全面覆盖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及其868个分支机构。
我们是按照先易后难、先少后多的原则“分批上线、逐步加压”的,就是要保证上线推进的平稳。我们把全国35个直属局及其分支机构,按区域划分为五个批次,依次推进试点上线:从4月20日开始首先在京津冀地区3个直属局上线试点;7月25日至8月15日,是第二批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以及江苏、福建、厦门局共7个直属局试点上线;9月5日至9月14日是第三批丝绸之路经济带10个直属局;9月26日至10月14日是第四批长江经济带10个直属局;10月17日至28日完成第五批泛珠三角区域5个直属局的试点上线。
很值得一提的是,上线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解决问题和试点上线同步推进。我们精选了业务和技术专家,特聘了高校教授和专家学者,组成了强大的专家保障队伍。建立了四级问题处理与应急处置机制、问题台帐制度和问题核销制度,设立“400”呼叫咨询中心,不间断搜集、反馈问题,使常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各相关业务司局指定专人,保持同上线推进工作组的联系和无缝对接,通关司建立同业务司局的定期沟通机制,协调解决业务规则问题。试点上线期间共解决1600多个问题,对系统进行了20次更新。
全国检验检疫“一张网” 打造把关与服务的尖兵利器
记者:主干系统建设和上线运行目前取得的成效有哪些?主干系统是如何成为信息化时代检验检疫把关与服务的尖兵利器的呢?
山巍:梅克保副局长11月15日在总局检验检疫大通关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说,系统的建成使用是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实现了全国检验检疫的“集中统一,互联互通”,形成了全国检验检疫“一张网”“一盘棋”,为检验检疫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保障和支撑,在检验检疫信息化管理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具体来说,主干系统实现了我们以往的业务管理由分散到集中统一、由多层管理到扁平化管理、由单一系统到应用平台的转变,使质检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使质检系统的垂直管理体制得到明显加强,促进“一体化”格局全面形成,为监管模式改革提供了支撑保障,也为贸易便利化提供了广阔平台。
主干系统是如何成为信息化时代检验检疫把关与服务的尖兵利器的呢?
我举一个废物原料进口质量安全把关的例子,来看看通过主干系统怎么实现把关的高能效。
举一个一体化的例子,看看通关怎么便捷。以新疆的出口番茄酱为例,从产地新疆报检最后经天津港(600717,股吧)出口,这一条线横跨两三千公里。
首先,报检可以在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网上申报系统进行,企业几分钟就能收到出口货物的电子通关单回执。现在报检员再接出口临时订单就不用担心了,因为主干系统上线后,无纸化申报、全国一体化模式,已经帮他们打通了对外贸易的快速通道。
以前,从报检到完成检验检疫,再到口岸二次报检查验,再快也得好几天才能通关,耗时长不说,企业还得在产地、口岸两头跑。
现在,检验检疫人员利用主干系统监督管理模块制定监管计划,平时到种植基地进行日常监管就可以了,企业信誉好,出口的时候我们实行出口直通,无需再到口岸报检查验了。
主干系统的使用能让业务管理部门、业务执行部门、一线检验检疫人员和企业都叫好,这就是成效的最好体现。
发扬女排精神 奋勇拼搏 永不言弃
记者: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应该经历了很大的艰辛和不易。您觉得你们经历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听说,7、8时,正是遇到问题做多的时候,8月21日,奥运会上艰苦拼搏赢得冠军,您用女排精神鼓舞、提振士气。请您谈谈当时大家是如何挺过来的?您认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山巍:说实话,过程是非常艰辛的,里面有很多酸甜苦辣,很多坎坷波折,包含着很多同志的牺牲和奉献。
特别是第一批上线,没有任何经验可寻,经历了最大困难。回顾主干系统建设和上线历程,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经历很多波折和坎坷,遭遇很多质疑和抱怨。但我们一直站在质检事业发展的角度,接过重担,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坚持以实干回答、用实事说话,进行一次次的大攻关、大会战,开展一次次的调整、优化和完善。同志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子劲儿,能打敢拼,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也特别能忍耐。
说到底气何来?我还想引用梅克保副局长的一句评价。他说,这么短时间实现上线目标非常不容易,主干系统是一个跨部门团结协作的产物。
首先,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我们放手大干的强大后盾。总局党组对主干系统建设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明确通关司牵头抓总,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均给予大力支持,保障了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建设过程中,支树平局长亲自部署提要求,梅克保副局长、孙大伟副局长亲自挂帅抓推进。其次是上线工作的有效组织是重要保障。三是有关各方的团结协作是主要动力。
主干系统建设所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是通关司、相关业务司局和认监委等部门、各直属局、承建方等各方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团队精神,困难面前不退缩,承受压力不低头,坚定信心、激流勇进,齐心协力推进上线工作由坎坷、波折走向平稳、顺利。
一路走来,我们深感,团队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我真的特别感谢我们的团队。我们团队在艰巨任务面前,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始终靠一种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劲头,始终以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探索尝试,昼夜加班。同时,我们很感谢相关业务司局,他们胸怀大局,积极配合,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制定和完善业务规则,赋予主干系统规范统一的内涵,保障了业务运转。我们很感谢各直属局,他们顾全大局,积极响应,把主干系统上线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破旧立新,主动适应,特别是京津冀三局,全力支持,率先上线,体现出质检人的大局意识和使命担当。我也很感谢各承建企业,他们尽职尽责,千方百计做排查,加班加点解问题,不断优化系统性能,保障了上线的快速推进。
记者:具体讲一句打造主干系统过程中令您感动的故事?
山巍:推进上线,第一批试点单位打头阵,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北京、天津、河北局都把主干系统上线运行看作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不计困难,慷慨一试,真是难能可贵。
上线过程中,三个局对业务作出重大调整,停掉自己开发的原有执法系统,全面融入主干系统,并在试点过程中做到“通关不断、业务不乱、货物不积压”。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后续几批试点直属局都把主干系统上线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支持试点上线,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体现出大局意识和使命担当。
我们的副司长张冬冬,从厦门局抽调过来,刚刚来个一星期,回厦门做完心脏支架手术立即投入到一线;许书良,不顾父亲病危,依然在为主干系统拼搏;南沙局周旭,孩子高考,无法照顾,忙碌的身影奔波在各个问题出现的地方解决问题,很多感人的事迹无法一一述说,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奉献精神令我感动。
上线局有的搞每周一练;有的搞e-CIQ夜校;有的搞“随机抽查考核”,连分管领导也要抽查;有的将所有工作计划上墙,当天计划完不成不下班,当天碰到的系统问题没有分析清楚不离岗,当天业务问题没有对应处置方案不走人……这种认真和用心的态度让人感动。很多局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主干系统能实现的,其他原有系统一律停用。
这些话语我到现在想起来都感到很温暖。总之,各直属局都把主干系统上线工作作为最重要工作,举全局之力来抓。
时不我待变革互联网+质检 步伐坚定
记者:下一步的打算如何?明年有什么计划?
山巍:主干系统虽然建成上线了,已经铺设起了一条检验检疫业务有效管理的高速路,但对于主干系统的运用,目前主要还限于“上得去、用得了”,离“走得好、跑得快”还有很大距离;就“集中统一,互联互通”来说,我们刚刚迈出了一步,但是离总局党组的要求、质检现代化、“互联网+质检”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梅克保副局长、孙大伟副局长都要求我们,不仅要建设好主干系统,更要利用好主干系统,要充分利用主干系统功能,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贸易便利化的水平。这是今后的方向和重点。
一要尽快完善运维机制,建立管理体系。建立起业务规则维护机制,加强同业务司局及有关单位的合作,尽快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维护工作机制,确保业务的统一、规范、科学化管理。同时要建立技术运维机制和业务运行安全体系,确保主干系统安全、平稳、健康地运转。
二要持续优化改进,确保主干系统的各项功能得到全面优化,解决问题,提升运行效能。主干系统不仅是信息化的工具,更是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的手段,它对业务工作的适应度就体现在业务规则的不断优化完善上。因此,主干系统建设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优化改进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项永久性的工作。
三要坚持创新发展,以主干系统为基础和核心,在明年启动“智慧口岸”建设,这是总局党组的明确要求,是下一步质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攻方向。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检验检疫无纸化系统、口岸卫生检疫系统、质量溯源体系,以及对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这些都是是“智慧口岸”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就要进一步明确“智慧口岸”的功能定位,搞好顶层设计,确定阶段性建设目标,制定推进方案,加大实施力度,积极打造全国检验检疫“智慧口岸”,在更高层面上推动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