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娅洁报道
资本寒冬之下,互联网法律行业的“热潮”却没有因此冷却。
12月4日,互联网法律服务机构无讼网络科技宣布完成1.2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由华创资本领投,IDG资本旗下管理的人民币基金跟投。无独有偶,君合律师事务所在今年7月推出了线上平台“律携”,金杜律师事务所也在去年年底推出法律大数据平台“理脉”,可见,国内顶级的律所也开始重视互联网的力量,拥抱互联网。
谈及“互联网+法律”,只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检索导流类,如中顾网、找法网,上面罗列律师联系方式,用户以此找到律师进行线下沟通;法律工具类以法大大和无讼为代表,比如无讼从律师端入手,先后推出法律人专业社区“无讼阅读”、法律检索工具“无讼案例”等,快速匹配法律服务双方,辅助律师提升工作效率;较为常见的交易平台类,则有专注知识产权领域的知果果,提供标准化法律产品的绿狗网等。尽管形式多样,但法律电商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愠不火。众多互联网法律平台最后沦为客户在平台上提问,律师回复“到所内详谈”的模式。
一方面,这与法律服务的本质属性有很大关系。首先,法律服务是低频需求;其次,当事人与律师之间建立信任需要大量的前期沟通;最后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仍显薄弱。对比美国的数据即可知,2015年美国法律服务市场达到了4730亿美元,约合28000人民币,是千亿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28倍。
牛法网创始人郭世栈认为,很多互联网法律平台的尝试虽然未见成功,但市场开始浮现,用户习惯也慢慢改变,企业、律师都不再像以前那么排斥互联网法律平台了。
“我们一直不认同法律电商这个概念。电商这个概念更多被应用于零售行业,产品已经生产完成后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匹配就能够促成交易。而作为专业服务,法律服务的匹配发生在服务之前,客户无法预知最终的结果,所以很难通过简单的信息匹配完成交易。”对此无讼创始人蒋勇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法律服务行业的互联网化,首先要对服务端进行彻底改造,对法律服务过程的深度介入决定了这场改造的根本,而不仅仅是信息对接。
正如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对互联网的判断,“互联网的上半场,互联的机会、连接的机会已经过去了,下半场就是人工智能。”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改造传统行业的浪潮已经开始。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法律服务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2017年则将达到5000亿元。蒋勇认为,法律行业因律所管理体制、人群属性等原因,在信息化推动上一直做得不好。但随着一些新技术和新的服务模式的出现,推动律师行业信息化的新契机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