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泥娃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一封刷遍朋友圈的捐款文章,俨然上演了一场“爱心”与“欺骗”的罗生门。
这篇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是深圳前媒体人罗尔为身患白血病女儿写的一封信。“转发一次可让罗一笑获得一元捐款”,由此,该文章被迅速传播并获得了数十万阅读量,罗尔仅通过微信打赏获取的善款就已逾百万元,远超治疗所需费用。
但是,反转剧情随即上演,很快有人爆料称,这起微信募捐是一家P2P公司策划的营销事件。紧接着,罗尔本人的信息也被网友挖了出来,比如他家中有三套房、两辆车,甚至连婚姻史都一并爆出……由此,舆论的基调从感动转向指责,这期间不过经历了短短的几个小时,不禁让人感叹网络力量的强大。
在这场有些“乌龙”的捐款事件中,一些新型的慈善手段或许值得我们更为理性地看待这场“道德保卫战”。
罗尔仅靠微信文章的打赏功能就募集到了上百万的捐款,无异于“卖文救女”,而背后这家“深藏功与名”的P2P公司似乎也借着捐款的名义为自己赚足了眼球。实际上,将商业宣传与慈善相挂钩的行为早已不是新鲜事,很多公众人物成立基金会、一些知名机构也会每年召开慈善拍卖,这都是在把商业模式注入到慈善事业中。对于民众来说,这些早已司空见惯,但为何我们会对这次的P2P公司“恨之入骨”?
从现有的法律条款来看,个人求助的行为并没有触犯到法律的界线,因此,舆论的指责更多地来自于道德的层面。实际上,这种求助的手段本身并没有错,真正伤害到人们善心的是网络背后所掩盖的谎言。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监管缺失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从头至尾,网民们都是被舆论扰的云里雾里,一场自说自话的“罗生门”中,我们并不知道这家P2P公司到底与罗尔之间签订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善款又能否真正落到罗一笑的身上。
截至目前,事件还在不断地发酵,无论结局如何,网民们当下集中爆发的情绪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
不可否认,“打赏”以及公众号营销这样的新模式或许将被更多地应用到慈善中,但更重要的是,法律与监管必须及时到位,许许多多等待援助的家庭亟待专业化的慈善法规来得到救助,而广大民众的善心也不能再被这样的闹剧所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