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讯 (实习记者 周黎洁)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互联网金融有三分之一的成本会消耗在安全上。服务于数以亿计的消费者的新金融,需要怎样的安全体系?万亿级的安全市场又蕴含着哪些商机?在11月30日召开的“金融客论坛·金融科技暨互联网安全”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展开了讨论。
挑战一:用户体验和安全的平衡
尽管互联网金融被冠以“新金融”,但其管理和经营风险的本质并没有变,金融使命并没有变。用蚂蚁金服首席架构师童玲的话讲“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的,风险后面就是安全”。
在PC互联网时代,人们用U盾和密码来登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丰富的智能设备和强大的终端能力让机器拥有智能,人们通过人脸识别、生物识别等技术来认证登录。那么是不是生物认证就能够安全了呢?童玲认为,安全首先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互联网金融新安全体系最大的挑战是用户体验与安全不平衡,对于现在的新安全体系,用户体验非常差。
童玲提出了动态体系的立体防控技术,即除了核身份外,需要借助大数据进行实时风控。这些大数据可以有多个纬度,包括账户黑名单、设备位置、账户卡和账户设备情况,甚至包括常用交易地点、交易人等。通过这样的大数据情况来判断某次操作是否存在异常,如果出现异常,会秒级响应,提示用户可能要进行一个高级别的二级认证,通过这样的手段,最大范围地不打扰“好人”,同时把坏人抓出来,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达到用户体验和安全方面的平衡。
挑战二:创新和安全的平衡
科技在带来金融创新强大动力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会长黄震的话说“科技是金融创新的一把双刃剑。”
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安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这种新特征包括个人隐私、信息的泄漏,金融风险传导加快,而且跨界实现金融风险的传导是无边界的,以及金融技术设施复杂化、系统化,导致出现的问题可能很快变成系统性问题,也就是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在金融系统化的背景下会加剧。这些新特征都带来对金融安全的新思考。
在分论坛上,黄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金融安全科技”,即金融安全本身也需要一系列的科技保障和研发来实施。黄震认为,它足以成为一个新的科技研发领域,甚至它本身会演变成为一个产业化。
未来趋势:技术创新驱动金融安全市场
安全产业化在互联网条件下,过去人们看到360杀毒等一个个实验,而越来越多相关领域产业链的延伸导致它形成一个产业。这样的产业是以技术为支撑的,它的创新链不断在延展,产业相关的要素也不断在集聚,于是就产生了金融安全的产业的集聚化。它不断地在集合、聚合,然后形成一个生态,这就是北京市要着力打造互联网金融安全产业园区的逻辑。
黄震认为,正是基于安全这个事儿在互联网条件下已经要用整个科技创新来驱动和保障,这就是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