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房雅楠
近日,新浪微博发布了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截至第三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为2.97亿,同比增长34%,创下今年最大增幅。第三季度微博总营收达11.8亿元,同比增长49%,净利润同比增长156%,超过分析师预期。
财报业绩的靓丽推动了新浪股价在11月22日美股交易中收高10.05%至74.05美元,新浪微博股价上涨7.34%至48.96美元,创52周新高。至此,微博的市值达104.55亿美元,仅次于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网易、携程,位列中概股第6。
如今,看微博的发展,很难想象其曾经差一点被微信“斩于马下”。2011年微信面世时,曾有大批业界人士唱衰微博,认为微信将取代微博的社交地位。而今,微博用连续8个季度的盈利增长、连续10个季度月活跃用户超30%增长的成绩反击了曾经一度不看好它的言论。
曾受微信冲击
随着微博调整发展策略,如今微博与微信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竞争关系弱化了许多。
其实,微博会被微信“斩于马下”的说法虽然夸张了点,但是不可否认曾经因为微信的出现,的确让微博受到了影响,甚至出现了不小的危机。
2010年,为了遏制新浪微博在社交市场的攻城略地,腾讯有针对性地推出了腾讯微博。但是,腾讯微博的发展势头却一直落后于新浪微博。而对抗新浪微博的使命,也正式转移到了微信身上。
微信作为腾讯2011年1月推出的即时通讯服务和社交软件,其刚刚诞生的时候,正是新浪微博最为火热的时候。其基本功能包括“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微信已经覆盖了我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活跃用户量更是接近7亿人。
这样的发展速度,对微博造成了不小冲击。2014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是微博发展的转折之年,用户规模和使用频率大幅下降。具体而言,当年有22.8%的网民减少了微博的使用,而微博产品的使用时间仅增加了12.7%。在手机端,使用微博的网民数量呈下降趋势,使用热度也在下降。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96亿,较2012年年底减少了596万。同时,手机微博的使用率仅为39.3%,比2012年底降低了8.9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造成微博衰败的原因有四,第一,一些用户认为“社交类网站浪费时间”,减少使用;第二,网民转向微信等替代性产品,在减少使用微博的用户中,37.4%的人转而使用微信;第三,长期使用后,丧失新鲜感;第四,与朋友的互动变少。
对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用户转向微信,易观新媒体研究总监庞亿明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微信提供的熟人一对一的社交方式,用户黏性较强,并且微信也具有朋友圈这样可共享同时兼具私密性的交互平台,因此对于看重这两方面的用户来说,自然会从微博过渡到微信上来。
微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微信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维度切入市场,其本质上是通讯产品,而且纯粹从智能手机开始布局。微信在移动方面先天的高效率,通讯用户的基础以及社交网络效应,都是微博无法比的。由于具备上面这些优势,微信成为用户基数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熟人关系扩散所产生的网络效应最强。
不过,随着微博调整发展策略,如今微博与微信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冲突也在逐渐消减,竞争关系弱化了许多。
财报显示,本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97亿,自上市以来连续10个季度保持30%以上的同比增长。在移动端,微博月活跃用户占比达89%,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微博日活跃用户增长到1.32亿,同比增幅达32%。据上述微博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连续的深度布局,微博在内容生态上已经形成了马太效应,而且在不断强化,这会不断降低微博获取用户和内容的成本,形成正向循环。用户增长方式多元化、信息流产品优化以及多媒体产品完善,成为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差异化谋变
广告和增值服务是微博商业变现模式的两大主要层面,其中广告是微博商业化的重点。
“如今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属性越来越明显,相较于微信所营造的熟人社区,微博开始极大限度地利用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优势迅速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变现模式,也就是广告变现。此外,通过产品上的优化,微博与微信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微信已不再是微博的威胁。”庞亿明说。
今年,新浪董事长兼CEO、微博董事长曹国伟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由于微博与微信在社交媒体属性上的差异,这两个平台竞争最激烈的阶段已然成为过去式。
“的确,如今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微博是传播速度最快、传播效果最明显的社交媒体平台。比如在微博上火爆的Papi酱等网红,女子和颐酒店遭袭事件、顺丰快递员被打事件、明星出轨等,往往首先爆发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庞亿明如是说。
那么,微博是怎么做到的?据上述微博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微博决定更加彻底地走移动化的道路,提出了“移动为先”的战略并全力推进。其次,微博选择了与微信差异化的发展。微信是熟人间私密的社交网络,而微博是公开的社交媒体,前者以社交为主,而后者的媒体性较强。于是,微博决定进一步强化微博的媒体性以及平台的传播效率。这包括几条主线:
第一,多媒体方面的创新,吸引了更多新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微博一直很重视传播技术的创新和多媒体的应用,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类似“Twitter+Instagram+YouTube”的综合性社交媒体平台。
第二,是加强重点内容的运营。比如在网红领域,微博无论是产品还是用户开拓一直都走在前面。美国的网红分散在Twitter、Instagram等几个平台上,而中国的网红在微博上非常集中。
第三,微博通过对主信息流以及“发现”模块的不断优化,大幅提升了信息流动的速度以及个性化推荐的准确度,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微博平台的传播效率。
第四,微博开始在渠道上发力,使用户下沉。新浪微博很长时间都被认为是一个比较高端的平台,如果要成为大众社交媒体平台,必须下沉。这方面微博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本地化运营,和电视媒体合作以及跟手机厂商进行预装合作。由于微博能够很好地满足三四线城市人群的垂直类信息需求,因此用户下沉效果不错。
从另一方面看,通讯需求是微信的核心元素,尽管微信也有朋友圈等社交发布平台,但更多地偏向于熟人之间的关系链,具有较强的私密性。与之相对应的微博,则属于公开网络,并具有显著的媒体特性。
一位新浪微博前员工向记者表示,微博也在努力做细分化,今年上线的“超级话题”就是仿贴吧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让持相同爱好的人在某一话题下交流、发表观点。此外,短视频、直播的介入,大大地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
随着用户的高速增长与内容生态建设的完善,广告主对于微博的认可程度也越来越高。据悉,广告和增值服务是微博商业变现模式的两大主要层面,其中广告是微博商业化的重点。第三季度,微博单季广告收入首次超过10亿达到10.45亿元,同比增长56%。微博在移动端的商业化能力也继续提升,本季度来自移动端的广告收入占比提升至66%。
据悉,微博广告收入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本季度非阿里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12%,连续三个季度保持100%以上增幅。品牌客户和中小客户广告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100%。
对此,微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微博商业平台的平台效应正在形成,这也帮助微博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变现。首先在广告需求上,微博上品牌广告、效果广告、内生广告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长;其次在广告产品上,微博既有开机这种曝光广告,也有信息流精准广告,还有独特的话题热点。最后在广告趋势及迁移上,广告整体市场正在从电视、报纸、互联网向移动、社交、视频迁移,而微博是兼有这三个分类的产品,这三个大趋势是未来几年广告预算的转移方向。所以,无论客户在这三个趋势下如何迁移,微博都很难受到这种波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