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国书法的起源,为后来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以及小篆隶书的成熟书体打下了良好基础。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认定是在清朝末年,当时清朝的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有一种叫龙骨的中药上有类似文字的图案,就买了一些回去进行研究。经过他的仔细辨认,确定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于是,出土龙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才慢慢揭开神秘面纱。之后,经过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王襄、董作宾等学者的钻研和考究,越来越多的甲骨文被辨认,并因此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甲骨学。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先声之作,对考古学、历史学和文字学都有着积极意义,对中华民族来说,具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笔者收藏有一只民国时期制作的甲骨文纹蒜头瓶,它瓶口呈蒜形,颈部中间细,两边粗,鼓腹,圈足,上面施以黑釉。瓶身被分割成了大大小小的块状,块内均阴刻有甲骨文。据笔者辨认,有“天”、“马”、“狗”、“走”、“蛇”等字,模仿甲骨而刻,看起来是文字,其实又是图案,幽幽古意扑面而来。在瓶口、颈部和圈足部位,刻有英文符号,只不过也使用甲骨文的方式阴刻。从两种文字看来,瓶上所刻甲骨文和真正的甲骨文相似度较高,说明制作者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并能对雕刻工艺进行很好把握,而英文符号则刻得较为拙劣,大小写不分,字母歪歪斜斜,几乎难以辨认,说明工匠只是根据手边的英文刻上了形状,并不认识这种文字,更不用说理解了。瓶高25.5厘米,瓶口直径3.3厘米,底径7.1厘米,像这般刻有甲骨文的瓷器并不多见,所以值得收藏。
也许,这件蒜头瓶的制作者正是一名古文字爱好者。龙骨上发现有商代文字的消息传来,将中国的文字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对他来说,肯定是十分振奋的。他到处搜罗龙骨,想看一看3000多年前的文字是什么模样。之后,便喜不自胜地镌刻在瓷器上作为纪念,并根据外文书籍,依样画葫芦刻上了几个外文字母,算是作为对照,于是便有了这件较为奇特的蒜头瓶。
遥想当年,祖先们把一块块肩胛骨和龟壳磨平,然后用刀刻上文字,将战争、祭祀、国家大事一笔一笔记录下来,然后埋在泥土深处,让后世的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民俗民风。这是我们和祖先的缘分,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骄傲的是我们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经5000年不曾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