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
近日,华为在国内正式发布最新款旗舰产品:Mate9智能手机,其中Mate9保时捷版售价达到8999元,超过了新款苹果手机的最高定价,而其国外版本的同款产品售价甚至超过了万元人民币。国产手机多数是凭借价格低廉抢占市场,如果不是镶上钻石或者贴上黄金,售价很难超过3000元,华为率先打破了这个瓶颈,而且走得更远,如今已经可以在品质和定价上挑战智能手机的贵族苹果公司。
华为手机现已跻身国内国际市场前列。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达6056万部,同比增长25%,而销售收入达7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这意味华为手机的平均出货单价在不断提升。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华为手机不仅卖得多,而且卖得贵,凭借的正是华为公司的看家本领——创新。芯片是智能手机的核心部件,与所有国内品牌手机甚至国际品牌手机不同,华为手机的芯片是自主研发的。在自主研发的芯片当中,手机生产商可以做更多的创新,华为公司有底气宣称可以解决安卓系统卡顿的问题。
创新不仅是喊喊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投入。为了追求创新的成果,改善用户体验,华为不惜投入人力物力,据称华为终端的研发投入超过所有国产手机厂商的总和。重视研发,舍得投入,是整个华为公司的特点。2015年,华为公司整个研发投入是59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5.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华为公司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申请的专利数量,连续第二年居全球榜首。
1992年,台湾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曲线的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他认为左右两边的附加值高,应该是企业努力的方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制造企业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凭借低成本和大规模的特点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随着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如果不能及时转向高附加值的左右两端,迟早会被更具成本优势的企业淘汰。华为公司从早期低成本、低价格路线,转向现在的创新发展路线,是中国制造业突破“微笑曲线”的经典案例。
这几年,华为公司的旗舰手机产品都放到国外,主发布人当然是华为手机的掌门人余承东,发布会现场的所有环节都与国际接轨,唯独余承东的中国式英语(Chinglishi)在时刻提醒观众:这是一家中国公司。英语发音不佳的余承东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他能在国际舞台上挥洒自如,凭借的当然是对自己产品的绝对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是来自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