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岚言岚语
登记、停机、话费、流量都需清清楚楚,不能总把消费者的权益置于暗箱之中
出于防范电信诈骗等原因,电话实名制近来终于开始加速,实名登记的限期一过,很多号码已被停机,用户如果要继续使用,就必须前往营业厅补办实名登记。
手机实名制当然很必要,而且此前运营商已经提供了实体营业厅、网络营业厅、微信营业厅等多种实名补登记的渠道,看上去也很便民了,但不得不吐槽的是,在整个实名补登记的过程中,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亚洲最赚钱公司,我们的电信运营商表现得并不令人满意。
例如,笔者有一个多年前购买,已经和家里固话、宽带绑定,享受家庭套餐的手机号码,也接到了实名登记的短信,于是带齐证件去了营业厅,但是我却被告知不用管群发的短信,因为家里的固话和宽带是实名的,所以与之绑定的手机号码不用补登记。可是当我心安理得地回到家,过了一阵却不断收到该手机即将停机的短信,致电客服,他们又告诉我这个号码也要补登记。于是我登录了网上营业厅和微信营业厅,却发现那里都显示“该号码不在实名补登记的范围内”。再度致电客服,他们却要我再去一次实体营业厅……
无独有偶,一个亲戚的手机号码是全球通后付费的,十多年前办理的时候就需要使用身份证实名登记。但是近来,竟然也收到了资料不完善、需要实名补登记的短信。对此,客服的答复也是不用管群发的短信,没事儿。出人意料的是,11月10日他的手机竟然真的停机了,只能带着身份证跑一趟营业厅……
这一类无厘头、逗你玩的情况,显然属于管理混乱,还不把折腾消费者当成回事儿。
而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由来已久。例如今年5月《中国经济周刊》曾报道说,北京的程女士投诉,3个多月的时间,电信运营商莫名其妙地扣了她几百块钱的话费,于是致电客服询问,结果客服很痛快地说:如果对消费行为不认可,可以全额退款。紧接着,将近300元的话费立刻返了回来。程女士吃惊地说:你们难道是摆地摊的?
上个月底,《法制日报》则报道说,广东省消委会发布通信消费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通信业消费投诉不断增长,3年来逾10万件,而流量计费纠纷成了投诉的“重灾区”。对此,消委会呼吁引入流量计费三方监管,专家也表示,手机流量计费不能只由运营商说了算。
的确,我们的信息全在运营商手里,资料不完善或者明明完善了但是他们自摆乌龙就会把我们的手机停机。反之,从到底需不需要补登记,到话费、流量费、增值服务费究竟花了多少,我们却往往被蒙在鼓里,全凭他们认定。如果说去哪个馆子吃饭我们还能“用脚投票”,可是用哪个手机号码却意义不大。
回到实名登记这件事,相关规定的出台早在2010年9月,但是此后的五六年却在很大程度上“名存实亡”,他们甚至为了赚钱而放任400、170、171号段的非实名,结果导致这些号码成为诈骗犯的“利器”。直到工信部发了最后通牒,这样的情况才开始改变。
所以,如今最需要在各个环节“补齐资料”的,恰恰是电信运营商自己。群发短信也好,停机也罢,或者是扣费、返现,都需要师出有名、清清楚楚,而不能总是把消费者的权益置于暗箱之中。长期这样piapia打脸,只会让自己的大招牌蒙羞。
庞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