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窦滢滢
“今年改成半天了,去年WE开了一整天,信息量太大,我脑子都快烧掉了。”一年一度的腾讯WE大会结束后,一个记者同行和本报记者闲聊时感慨。
这几乎是很多参会人的共同感受。要知道,腾讯WE大会只请顶级国际科学家、企业家、学者与会分享最前沿的科技、趋势、模式,腾讯及其投资公司都极少占用演讲名额,极尽所能地避免商业属性,大会流程采取极简模式:没有主持人,没有中场寒暄,演讲嘉宾一个接一个上台直接开讲,公认为“全程无尿点”。
因而,WE大会也被认为是腾讯向各界展示对于未来的探索和想像力的大会。
今年,太空飞行、引力波、基因编程、人造蛋……成了WE大会的关键词。
NASA“新视野号”行星科学家AlanStern的团队分享了飞掠冥王星项目,希望探索出这个星球的新的世界。AlanStern希望从2020年开始为普通人实现登月旅行的梦想,让九天揽月不再是阿姆斯特朗们的专享。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能获得最直观的收益是什么?在奇点大学联合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看来,这至少可以扩展人类的资源获取途径。
引力波领域权威专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 BarryBarish展示了在引力波的 “两个黑洞”,他指出,是两个黑洞合并在一起发出了引力波,每个的重量都相当于30个太阳,30个太阳浓缩到比北京面积还小的洞里,两个黑洞之间的距离是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距离,两个黑洞互相旋转,像是太阳绕着整个银河系旋转。如果引力波成功的话,可以发现最后宇宙大爆炸以及人类的起源及其整个演进过程。
2016《自然》杂志十大中国科技之星、深渊技术专家崔维成指出,地球71%的面积是被海洋覆盖的,在海洋科学家把6500米以下海沟的“深渊秘境值得研究,“彩虹鱼号”全海深载人深潜器和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的神秘面纱背后,承载的是探底海洋最深渊11000米的梦想。
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化学和系统生物学系助理教授亓磊,在WE大会上展示了基因编辑技术的未来走向。他认为,人类有机会通过基因科技识别和消除癌症:“我们正在考虑,如何用我们的工具来实现新的治疗方法,用于体内基因治疗或癌症免疫治疗。”
食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问题,素食主义者HamptonCreek公司CEOJoshTetrick带来的数据显示,在2.5英亩土地,种菜可以养活23个人,种小麦只能养活15个人,养殖鸡养活2个人,养牛却养不活1个人。那么,为何不从地球现有45万种植物中,寻找代替肉的更科学食品呢?于是,他致力于专注植物“人造蛋”开发,据说,该项目不但得到了李嘉诚、比尔盖茨的投资,还有机会成为未来替代食品业的切口,有助于解决人口膨胀带来的食品问题。
看看这些内容,应该是一个由某个协会、或者某个平台发起来的大会内容,而不是腾讯这样一个商业公司举办的大会。
腾讯CXO(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原名DavidWallerstein)的话透出一点信号:腾讯的目光应该超越传统互联网,投向更未知、更前沿的核心技术领域。常驻硅谷的他,工作任务就是 “不断向外推动腾讯的边界”,承担着类似“雷达”的角色,帮助腾讯探索尚未涉足的技术领域,发现潜在投资对象。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第一届WE大会上,腾讯CEO马化腾发表了《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演讲,其中提到的 “连接一切”“互联网+”等预言,都是如今的行业热点,这也让一些业内人士把WE大会称为“行业发展风向标”。
这样一场大会无疑还可以进一步抬高腾讯的“身价”:进行“文化外溢”,要知道,苹果的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谷歌的I/O开发者大会、巴菲特的财富午餐、稻盛和夫的盛和塾世界大会,早已成为释放文化的经典案例,并表达参与国际前端科技分工的意愿,吸引潜在的合作伙伴。
这就是腾讯砸重金和人力,办WE大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