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将至,当线上线下商家如火如荼拉开备战序幕之时,相信许多热衷于网购的消费者也已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近年来,尽管工商管理部门、电商平台等加强了对网店的监督管理,广大电商的诚信服务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但毋庸置疑,网购消费依然存在着“雷区”,需要消费者睁大眼睛仔细辨识,否则,“花钱”之后买来的很可能是“闹心”。
作为消费者,目前至少要谨防踩上四种“暗雷”:一是“僵尸”平台。有的网店已经倒闭或停止营业了,然其网页仍在运行。消费者如果盲目下单、付款,面临的只能是望眼欲穿却始终收不到货品,联系客服大多也不会有人回应。二是价格欺诈。有些网店依然在销售价格上玩猫腻,以所谓的“活动价”、“清仓价”、“全网最低价”、“零利润”、“仅限今日”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关注,实则采取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两套价格等方式实施价格欺诈,蒙蔽消费者。三是伪劣商品。有些网店明里暗里销售“三无”商品、过期商品、违禁商品,尤其对于一些食品、药品,消费者一不留神便可能买到假货,继而增添病从“口”入的风险,“治病”不成反“致病”。四是霸王条款。网店对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换货”的权利落实不到位,有的公开拒绝或扩大不执行此政策的商品范围,有的附加种种不合理条件,如,打出“如发现质量问题请不要直接差评,否则不予任何售后服务”之类的提示语。
消费者选择在“双十一”网购,图的就是物美价廉、方便舒心,而往往越是在这样的购物狂欢之时,不良网店越容易钻空子猛赚黑心钱。诚所谓,与其“亡羊补牢”,莫如“未雨绸缪”,消费者惟有事先多留点心、多做点“功课”,才能有效避免受骗上当,减少个人权益受损的几率。
为此,需要消费者做好几个方面:一是理性消费。认真权衡哪些东西应该买、哪些东西不必买,别让“双十一”搞蒙了头,陷于盲目抢购误区,造成无端浪费。二是选对平台。尽量选择大型、成熟的电商平台,选择在那些信誉度高且经常光顾的网店购买商品,选择与有权威认证和保障措施的卖家打交道。三是咨询了解。提前了解、咨询各大电商及相关网店的“双十一”活动承诺、活动规则、退换货流程以及售后处理等事项;在比较价格的同时,还要特别查看网店的真实信息以及商品生产者信息、商品品质描述、商品评价等综合信息。四是留存证据。购物时保留好订货单、发货单、发票等购物凭证,还可将网店的宣传内容、活动介绍及与网店经营者的聊天记录等截屏留存;在付款方式上选择正规渠道,切莫私下交易;收到商品时当着快递员的面开箱检查,若有异议可在拍照后拒签。五是主动维权。万一出现网购问题,可先与电商平台或网店沟通解决,沟通后解决不到位的,则向12315以及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进行申诉、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