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百会
过去的一年里,直播平台几乎夺走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所有关注,随着资本的汹涌而入,这个行业正以快速而似曾相识的节奏发展壮大起来。
最近一年,作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代表,直播平台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各路资本纷纷进入,以图提早布局。每一个平台里面都充斥着财富和欲望,咄咄逼人地上台开演。
又一个行业崛起了,钱袋子叮当作响,投资人急不可耐,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直播行业的春天吗?它的下一站究竟驶向何方?
直播大战
直播平台正越来越热。
刚刚过去的8月,基于奥运会迸发出的热情,人们纷纷涌向奥运冠军的直播间,第一时间目睹他们的真性情流露。
数据显示:杜丽、张国伟、傅园慧等奥运网红的直播数据被连续刷新,从1600万次、1700万次直至超过5000万次。而张继科的直播更是引发史无前例的围观,一度导致服务器瘫痪。
此外,王宝强的离婚事件在引爆舆论的同时,也为直播平台带来了巨大流量。有人举着手机实探其美国住宅,还有“道德帝”开直播趁机炒作自己,总之,此事件让直播平台的数据在短时间内极其亮眼。
过去的一年里,直播平台几乎夺走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所有关注,随着资本的汹涌而入,这个行业正以快速而似曾相识的节奏发展壮大起来。
之所以似曾相识,是因为这一幕和几年前的团购行业的“千团大战”太像了,每个投资方都以为发现一片蓝海,急不可耐地进入和布局,一轮轮的天价融资烧红了团购行业。
在此之前,资本已经让直播平台呈现出野蛮生长态势。随着360、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新浪以及风险资本的纷纷入局,善于嗅到资本动向的创业者闻风而动,使得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直播平台的争夺也趋于白热化。
与映客类似的直播平台斗鱼、花椒直播等,近期也纷纷推动融资计划,其中斗鱼8月完成15亿元C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9月底花椒直播已获得3亿元A轮投资。
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全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超过200家。其中网络直播市场规模为90亿元,覆盖用户达到2亿人。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分时段同时在线人数突破400万人,直播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另据文化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网络直播企业数量持续保持着增长,几乎每周都有一两个企业进入这个行业。
基于当下如此火爆的直播投资热潮,有人开始高呼“全民直播、全民围观”时代已经到来。
伪命题
全民直播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直播在8月的数据确实惊人,但仔细分析的话,其实只是一道伪命题。
奥运会给予提供信息有关的所有行业都带来了流量和关注度,不仅仅限于直播平台,明星绯闻也是如此,新闻平台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动辄数十亿,根本不是直播平台所能望其项背的。
从目前格局来看,直播分为秀场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和媒体内容直播四大类。
秀场直播的行为模式比较低端,以模特展示颜值、才艺为主,主要平台有映客、花椒、YY直播等。这也是直播平台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现在已较为成熟,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已经失去成长性,因为长期依靠荷尔蒙等视觉刺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且门槛较低,竞争激烈,很容易被替代。另外盈利模式主要为明星打赏等,盈利模式单一,不可持续。而且内容低俗,游走在法律边缘,此类平台前景令人悲观。
游戏直播是在网络游戏中,主播对外直播其操作并有解说,用户通过直播观看到玩家的各种玩法,从中学到技巧。主要的游戏直播平台有斗鱼、虎牙、熊猫等。用户以年轻人为主,男性居多,黏性相对较高,用户观看时长也较长。此类直播的火热程度主要取决于游戏的吸引力和普及程度,主播收入主要依靠打赏提成、设置收费模式的直播等。但此类直播过于小众,形成不了规模。
体育直播与传统的电视直播相似,通过买断相应的直播版权,对外提供体育赛事直播。其与传统电视直播的最大不同是,与观众互动性较强,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发表各种评论、弹幕、提出各种问题等。主要体育直播平台有章鱼TV、腾讯企鹅直播等。此类直播起步较晚,但发展快、投入相对较大,只有少数大公司能购买版权,竞争较少。但体育版权、小众化和体育平台的竞争激烈性,都使得这种模式生存空间极其狭窄。
还有一种是媒体内容直播。电视台一部分节目已被互联网直播特别是手机直播取代,统计显示,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在下降,使用Pad与手机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上升。发布会、采访、评论等都是如此。传统纸媒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视频直播成为重要内容。手机直播成本较低,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多人多地同时直播时,手机直播的时效性有很强的竞争力。此类直播收入主要依靠打赏提成、广告等,但受政策影响较大,监管可能收紧。
从以上类型看,直播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靠打赏、广告、商业推广等,盈利方式单一,且没有创新性。
一场泡沫
看数据,直播很火,但仔细分析,直播这把火却好像一把虚火。那么直播的未来在何方?
眼下谁都知道直播平台正处于烧钱阶段,前景不明,但还是有资本源源不断。据了解,虎牙直播2015年亏损达3.87亿元,龙珠直播亏损5212万元,斗鱼TV也同样处于烧钱亏损的状态。似乎还没有一个平台做到收支平衡。
但好像资本并不在乎这些,致使直播平台的泡沫越来越大。
很大程度上,直播平台现在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优质IP可遇而不可求。热门IP早已被以版权的形式买断,冷门IP干脆不能称之为IP,此类话题即使强行上线也是无人问津,没有流量。
由于直播门槛低,每个人都可以做主播,注意力被分散之后,直播平台正成为一个小范围的熟人聚集场所,开始具有越来越强的社交功能,这一点有些出人意料。但同样面临的问题是,分散的注意力并不能带来可观的流量,上述打赏、广告等盈利模式更是无源之水。
明星IP带来的效应也在消散。人们的注意力只会放在明星身上,而不会关注平台本身,过于依赖明星的平台还会一直面临激烈的竞争,明星则一直会是卖方市场,到最后成功的只会是明星本人,而不是平台本身。
在内容方面,其实直播对新媒体并不构成威胁,因为新闻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直播平台的侧翼包抄、花边制造等模式与视频无异,又何需直播呢?
同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儿,直播平台期待的最坏结果也是“千团大战”之后的寡头分割,资本同样也在期待着“天下三分”格局的到来,但现实或许会令其失望。这一拨直播平台的未来,可能远远不如团购那样幸运,寒冬到来之后,资本又会去寻找下一个兴奋点,而直播平台上静止的画面,或许只会剩下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