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程维的战争-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5 03:37:06]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1983年出生的程维以80万元起家,创业4年滴滴估值338亿美元,背后还有阿里巴巴、腾讯两大巨头作为靠山。经过补贴大战,合并快的、UBER,他看起来春风得意,却始终忧心忡忡,因为他面临的问题与4年前

1983年出生的程维以80万元起家,创业4年滴滴估值338亿美元,背后还有阿里巴巴、腾讯两大巨头作为靠山。经过补贴大战,合并快的、UBER,他看起来春风得意,却始终忧心忡忡,因为他面临的问题与4年前并无不同:活下去,不要死掉。

陈润

11月第一天,《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在全国各地实施。网约车终于获得合法地位,告别“黑车”时代,但前路依然浓雾弥漫,各地限制政策令其处境更加艰难。

风口浪尖上,滴滴公众号在10月8日发布题为《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的文章,直指此举将导致车辆供给骤减,司机大幅减少,车费翻倍,出行效率大幅降低。移动互联网时代,打车软件行业以共享经济模式、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算法提高司机与乘客交易效率,缓解交通压力,成为O2O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宝藏。

然而,在中国互联网史上,再没有哪个行业的竞争比打车领域更惨烈、残酷,这是一场永无宁日的持久战。“我们是在血海狼窝里出生的,没有哪个行业比滴滴身处的行业更要求速度。”滴滴创始人程维说,“滴滴就像是一辆250迈高速行驶的汽车,在路况异常复杂的路上,还有人来撞你。任何一个细节操作的失误,任何一个弯道甚至一块石头,都很可能让我们前功尽弃。”

这位1983年出生的创业者以80万元起家,创业4年滴滴估值338亿美元,背后还有阿里巴巴、腾讯两大巨头作为靠山。打车出行、烧钱补贴、合并Uber以及如何成为伟大公司,所有热门话题都与程维紧紧捆绑在一起。他看起来春风得意,却始终忧心忡忡,“创业的人永远都处于强烈的危机感中”。

出生在血海狼窝

滴滴诞生源于程维的切肤之痛。

有一次江西老家几位亲戚来北京,与程维约定晚上七点在王府井(600859,股吧)附近吃饭,亲戚五点半告诉程维在打车,等到八点又打电话问能不能去接。程维感受到打车难与出行不便,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有解决之道,他分析说:“2010年之前(打车应用)时机还未成熟,今天算是成熟了,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千元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整个3G网络环境门槛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蓝领入场。如今金字塔尖的一帮人和中间的白领生活已经非常互联网化了,现在开始往下渗透,这是时代的大背景。”

创业之前,程维在一家保险公司卖过保险,到离开时都没有卖出一份,后来给一家自称“中国知名医疗保健公司”投简历,上班时却发现是个连锁足疗店。2004年,程维加入阿里巴巴,他回忆说:“最年轻的主管、最年轻的经理,管理过很多城市的业务,阿里巴巴北京分公司是我们筹建的,我是负责人。”在阿里巴巴B2B业务部工作6年、支付宝工作两年期间,程维最高做到事业部副总经理职务。2012年6月,程维结束“阿里8年”。离职第二天,拿着老同事王刚70万元天使投资和自己掏的10万元,程维在中关村(000931,股吧)E世界一间不到100平方米的仓库里创办小桔科技,专注开发“嘀嘀打车”软件(滴滴前身)。

这款APP上线还不到一个月,程维向美团创始人王兴推荐,美团有几千员工,很多需要外出见客户,如果都安装“滴滴打车”将会是很大一批用户。岂料王兴泼来一瓢冷水:“你们这个东西太垃圾了,垃圾到我连注册的兴趣都没有。”程维听到老朋友的批评并不生气:“你不要站在商业角度分析,就站在用户的立场帮我分析分析呗?”两周之后,滴滴打车取消繁琐的注册程序,用户只需提供手机号码即可使用。

当时北京有129家出租车公司,程维见了100家,结果40天里没有一家公司肯签约。每天早上大家信心满满出发,晚上垂头丧气回来,对方拒绝只有一条理由:“你们有没有交通委员会的红头文件?”程维觉得深圳更开放,立刻派人南下,“万一北京被叫停了,特区深圳还在”。结果还是碰到一样的问题。一筹莫展之际,北京昌平只有70辆出租车的营商出租公司答应合作,滴滴由此破局,程维心存感激。

为了鼓励司机改变传统习惯,程维第一次去出租车公司讲课,台下100多名司机只有20多人有智能手机,其中8个愿意试一试。大部分人无法改变,程维就去寻找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司机,让他们赚到钱再影响别人。司机凌晨四点就上班,白天早晚高峰很忙,滴滴市场推广人员就在凌晨去联系。由于订单量很少,司机打开软件接不到活儿还浪费流量,很难留存下来。

转机在2012年11月3日到来,那天北京下起第一场大雪,打车很难,滴滴一夜火爆。“那是我们第一次单日突破1000个人叫车,整个晚上我们开心死了。”程维感慨道,“在努力到无能为力的时候,可能老天会帮你一下。”漂亮业绩引起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关注,与程维面谈半小时之后就敲定200万美元A轮投资,估值达到1000万美元。程维回忆道:“如果不是2012年的那场大雪,也许就没有滴滴的今天。”

此后,朱啸虎建议程维接受腾讯投资,可后者很犹豫,他和王刚都出自阿里巴巴,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强争霸,他们不想过早站队,而且情理上也很难“叛变”。但是,微信的流量入口力量已充分显现,况且阿里巴巴已经投资竞争对手快的打车,一旦犹豫,腾讯如果投资另一家竞争对手“摇摇招车”,程维的局面将更严峻凶险。2013年春天,腾讯投资部总经理彭志坚在中关村白家大院请朱啸虎和程维、王刚吃饭,不久后马化腾在北京两会期间专程约见程维。2013年4月,滴滴获得腾讯产业共赢基金1500万美元B轮投资。

弹药充足,士气高涨,一场足以载入中国互联网史册的残酷惨烈的持久战即将打响。滴滴与快的贴身肉搏,腾讯与阿里巴巴疯狂投弹,“补贴大战”惊心动魄,整个打车领域都陷入一场混战之中。

程维倒是很淡定,他喜欢用“血海狼窝”来形容滴滴的处境:“我们每天都很焦虑,滴滴是一家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公司,出生在血海狼窝里,生下来就面临激烈的竞争。”

打与和

2014年年初的一个晚上,程维面色凝重地打了十几个电话,他面临创业以来最危险的时刻——公司账上没钱了。

由于司机们突然集体提现,滴滴界面显示账户余额不足,一旦消息蔓延将引发恐慌,后果不堪设想。尽管程维深知融资已经成功,但由于外汇管制原因,这笔美元当晚无法转入滴滴账户。他不停地给朋友、投资人借钱,好在当晚借到1000多万元,司机顺利提现。他回忆道:“这些钱都是50万、100万打进滴滴的账户。”

不久之前的融资历程不堪回首。2013年11月,程维首次前往美国,但投资人都避而不见,甚至有一家已经签订投资协议又说“抱歉”不能投,原因只有一条——阿里阻击。与程维同行的朱啸虎回忆说:“我们见每一个投资人,阿里都会打电话过去请他不要投资滴滴,甚至允诺给对方阿里上市的股份,以这样的代价不让他们投资滴滴。”程维又搭乘最后的夜间航班飞往旧金山,依然四处碰壁。“那就拎包回来,在国内继续找(钱)。”程维一脸苦笑,“挺悲凉的,往事不堪回首。”

3年过去,程维可以从容回望那段黑暗的濒死时刻,“很多次,稍不小心,滴滴可能就死掉了。”“这种难关太多了,过不去也就过不去了。”他感慨道。

“补贴大战”是程维树立江湖地位的难关之一。2014年1月,滴滴发起“补贴大战”,一个星期之后,快的果断跟进,而战争背后则是腾讯微信和阿里支付宝两巨头的“支付大战”。起初程维找腾讯拿800万元预算推广微信支付,腾讯豪爽拿出1500万元,作为3个星期的推广预算,没想到上线半天就烧光了。到4月份,所有打车软件几乎免费,用户高度依赖补贴,两边观望,谁补贴低就用谁的软件。腾讯和阿里巴巴都坐不住了,几十亿美元的“烧钱游戏”谁都心疼。程维把滴滴与快的之战视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那种消耗战让整个行业没有前途。”程维和快的CEO吕传伟一起坐到谈判桌上,5月17日,双方同时宣布停止补贴。据媒体报道,这几个月滴滴和快的一共向用户提供大约20亿元补贴。

这一年,打车领域群雄逐鹿,滴滴、快的、易到、AA租车、神州租车等公司跑马圈地。到2014年9月,中国打车APP累计账户规模达1.54亿,其中快的、滴滴分别以54.4%、44.9%的市场累计账户份额领跑,快的覆盖358个城市,滴滴覆盖300个城市。就在“补贴大战”打响之初,打车软件鼻祖、全球巨头Uber高调宣布进军中国市场。

互联网时代,成功的途径不再是苦战到底、打败所有对手,BAT四处下注,合并已成为新潮流。早在2013年年底,快的、滴滴、阿里和腾讯就在北京设想过双方合并,但并无下文。2014年7月,柳青从高盛转投滴滴,融资节奏加快。5个月之后,滴滴获得金沙江创投、腾讯、淡马锡、DST等7亿美元C轮融资,DST老板尤里 米尔纳说了三句话:“第一,Uber要灭了你们;第二,如果要活命,只有一个办法,和快的合并;第三,合并后我可以再给你们10亿美元。”不久之后,快的宣布融资6亿美元。

2015年1月21日,程维、柳青、Stephen(滴滴战略部负责人)在深圳启动“情人节计划”——2月14日之前合并快的。柳青极力斡旋,程维和吕传伟喝了许多次酒,终于达成一致,然后一起说服投资人,再共同花费很大力气推动阿里巴巴和腾讯同意合并。

在那个浪漫的2月14日,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程维给员工们发邮件说:“打则惊天动地,和则恩爱到底。”

联姻并不意味着安全,反而让程维深感危机巨大:合并后的冲突与动荡;Uber以烧钱迅速扩张;拼车、巴士等垂直领域快速成长。他比喻说:“我以为滴滴和快的竞争就是总决赛,合并后可以好好建设家园了,没想到只是亚洲小组赛。”

这次程维将面对估值500亿美元的Uber,特拉维斯 卡拉尼克则是一位以勇猛彪悍著称的斗士。

竞争的残酷难以想象

滴滴与Uber之间的战争早在两年前就埋下伏笔。

2013年冬天,程维前往美国融资时曾拜访Uber总部,“想看看Uber有没有兴趣投5%。就像当年谷歌投资百度,意思一下。”但是,Uber希望占股30%到40%,“他们也知道,在中国一定要让创始团队控股,他们控股是成功不了的。但Uber希望拿到足够高比例,然后放弃中国市场”。8个月之后,2014年7月,特拉维斯 卡拉尼克主动上门谈判,但态度依然高傲强硬:“要么接受Uber占股40%的投资,要么被Uber打败。”程维毫不犹豫:“开战!”

战争在2015年3月打响,Uber降价30%,上半年在中国烧掉近15亿美元,订单量急剧飙升。特拉维斯 卡拉尼克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坐镇中国,决心可见一斑。

程维回忆说:“那时滴滴刚开始做专车,不管在资本、营销还是技术上,都没法跟全球级企业比。”他有些不知所措,向柳青的父亲柳传志及投资方马化腾、马云请教。柳传志建议:“必须要发挥本土的优势,游击战,拖住它。”马云也提倡“拖字诀”:“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你拖它两年,它自己会出问题的。”马化腾则豪言:“正面拉开架势,歼灭它!”

听完三位商界大佬的意见,程维反而迷茫:时代不一样,打法也不一样了。他把这场战争比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闪电战”成为主导思想,双方比拼的是高效组织资源、快速抢占市场的能力。程维迅速调集市场、业务、公关、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成立“狼图腾”项目组,与Uber火拼:融资、营销要全面超越对手,同时裂变出诸多事业部。

5月,滴滴宣布投入10亿元优惠活动;6月1日,滴滴顺风车上线;7月16日,滴滴巴士上线;7月28日,滴滴代驾上线。顺风车用一个月、代驾用三个月分别成为细分市场第一。程维深知快速扩张出行版图非常冒险,“按道理不可能七个葫芦娃全长起来了,我就等着哪个业务输掉死掉,赢不了就果断放弃”。

这必将是一场耗资巨大的跨国战争,程维感觉到寒冬将至,必须尽快多拿投资人的现金。7月,阿里巴巴、腾讯、淡马锡、高都资本、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等宣布投资20亿美元。9月9日,这些投资者又追加投资30亿美元。程维跳出中国,调转枪头,“直插Uber的心脏地带”。

9月,滴滴向美国第二大打车软件Lyft投资1亿美元,王刚说:“他们抓住了我们一绺头发,我们则揪住了他们的胡子,这种对抗方式的确不能杀死对方。每个人只是想赢得未来谈判的主动权。”在此之前,滴滴已投资东南亚打车软件GrabTaxi、印度打车软件Ola和国内O2O平台饿了么,在全球范围对Uber开展围追堵截。

战争的磨砺让滴滴在2015年迅速成长为行业巨头——估值达到165亿美元,员工超过5000人,注册用户2.5亿,高峰期日呼叫超过1000万次,覆盖360个城市,占中国出行市场80%的市场份额。程维有一个“3313战略”规划:未来3年,每天服务3000万用户和1000万司机,3分钟内车到面前。不过,难缠敌手Uber已经来到程维面前。

有趣的是,此前与快递之战相同的剧情再次上演,激战一年之后,2016年8月1日,滴滴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和Uber全球相互持股,Uber全球持有滴滴5.89%的股权,但拥有17.7%的经济权益。而滴滴持有多少Uber全球股份并未披露。

一个月之后,郭台铭旗下的鸿海精密以1.199亿美元持股滴滴0.355%。以此推算,滴滴估值达到338亿美元。毫无疑问,滴滴已成为中国最受期待的未上市公司之一,而京东在IPO之前融资规模也在50亿美元左右,程维对此评论:“我们基本追平了,但滴滴还没有IPO,很有可能超纪录。”

作为国内最年轻的独角兽公司CEO,程维历经所有创业之痛,也收获万千荣耀,但他始终自省要对钱、对用户、对政策有敬畏之心,充满创业之初的危机感。他比喻道:“创业就是晚上推开房子的一扇门,外面是夜路没有灯。只知道应该走出去,但是不知道路上会碰到什么。竞争的残酷远远比我想象的难千万倍。”

滴滴看起来已具备成为伟大公司的气质、实力和机会,但程维面临的问题与4年前并无不同:活下去,不要死掉。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