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铲除“炒信”毒瘤需联合发力-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5 03:04:52]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狂欢就要来了,为加强对网上“炒信”行为的监管,国家发改委会同人民银行、商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签订《关于对电子商务及分享经济领域“炒信”行为相关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行动计划》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狂欢就要来了,为加强对网上“炒信”行为的监管,国家发改委会同人民银行、商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签订《关于对电子商务及分享经济领域“炒信”行为相关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行动计划》,拟将炒作信用的企业列入黑名单。阿里巴巴、京东、顺丰速运等8家企业签订《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承诺对“炒信”者采取屏蔽或删除账户等惩戒措施。

“上网查查,货比三家”,搜搜销量,查查排名,看看好评,由此选择一个各方面指标看上去性价比高的产品,已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可也正因如此,网络上衍生出了“刷单”“刷好评”等利用虚拟交易炒作信用的“炒信”不法行为。而且“炒信”灰色产业链已蔓延至整个互联网。如刷手招募是在淘宝网系之外的社交软件平台微信、QQ上进行,刷单平台的广告也遍布各个搜索平台。正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李聚合所说,“炒信”已经严重扭曲了电商的信用评价机制,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可以说“炒信”是电子商务领域的一大毒瘤。

而“炒信”这个毒瘤的养成,某些电商造假利益驱动是最大乱源。以假乱真的购物方式提高网店的排名和销量、好评来吸引顾客,刷单已是很多网店快速成长的捷径。面对猖獗的不正当竞争,有心诚信经营的电商也开始“心动”,所谓“刷单或许会死,不刷只能等死”。而“炒信”泛滥,某些电商平台也难辞其咎,为了营造虚假繁荣,纵容或默许商家“炒信”。然而,事情就是这么诡异,当“炒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的时候,也让电商平台的信用受到污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此,电商平台也开始对虚假交易“零容忍”,它们打击“炒信”也很拼,奈何效果很有限,时至今日,“炒信”的现象依然活跃在各大电商平台上。这是因为各电商平台反“炒信”都是各自为战,势单力孤,而又因为竞争关系的存在,各电商平台对联合作战既想合作又互相防着。

因此,反“炒信”急需第三方牵头,而这个角色没有比政府机构更合适的了。反“炒信”行动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了消费者的利益,由政府出来牵头,提供的恰恰是一种公共服务,是一种制度供给,而且政府掌握的公共信息若给平台企业依法推送,将使电商平台提升反“炒信”的能力,实施更加精准的打击。此次阿里巴巴、京东、顺丰速运等8家企业签订的《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将建立并定期共享“炒信”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子系统。“炒信”黑名单包括但不限于为“炒信”行为提供账户、数据、技术等服务的单位、个人、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对“炒信”主体,将限制新设立账户,屏蔽或删除现有账户,扣除信用积分,限制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限制严重失信寄递物流企业入驻电商平台,限制网络广告推广等。

当然,反“炒信”联合作战的精准度提高了,还得打击有力,光凭扣信用积分、封号还不够,必须提高“炒信”的违法成本。今年6月,在重庆市工商局巴南分局查处的一起网络刷单炒信大案中,一对夫妇在2010年设立的网络平台“蓝天店主网”专门提供电商刷信用、炒信用服务。该平台经营长达6年,其间共为2万户网络商户提供刷单炒信服务,收取服务费高达1.06亿元。而按现有法规,对“炒信”组织者多是罚款几万到十几万元,这样的处罚与“炒信”暴利太不相称。因此,需加快立法工作,出台司法解释,尽早作出判例,加大监管力度,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经营环境。

文老宋(资深时事评论员)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