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
10月24日,京东集团发布了一则《反腐内部公告》,将过去一段时间查处的10起内部腐败案件进行了实名公布。这是京东首次实名对外公开内部腐败事件。
腐败是整个社会的毒瘤。对于企业而言,腐败不仅直接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运营效率,是损公肥私行为,而且损耗了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这说明反腐对于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互联网企业本身的多面向和高利润,为手握资源的企业员工提供了大量寻租机会。既然有寻租空间,监管又没有跟上,只是一味依靠员工的道德约束,那么腐败就很难避免。如果互联网企业不进行内部反腐,不肃清内部蛀虫,内部腐败将有可能腐蚀企业的健康经营,动摇企业的生存、发展根基。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不约而同地逐渐降低了对内部腐败的容忍度和理解度,越来越重视对内部腐败问题的整治,加速内部反腐步伐,相继成立用于反腐的“内部纪委”部门,出台了职工岗位廉洁、道德准则,掀起反腐风暴,开除了一批存在腐败行为的职工,甚至将不少内部蛀虫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因此而成为反腐重地。
互联网企业加强内部反腐,这不仅有利于保障自身的利益,避免遭到企业蛀虫的侵蚀,而且有利于净化互联网市场的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让民众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机会。从这个角度说,互联网企业加强内部反腐固然是形势所迫,但仍然应当给予肯定。
当然,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反腐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世的事。从治本层面说,互联网企业内部反腐,关键不是开除几个人、送几个人进监狱,而是要完善预防内部员工腐败的制度。在这一点上,互联网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在反腐上不能“内方外圆”,不能只是加强内部反腐,对外却大行腐败之道,不把腐败当成与外界沟通的手段。在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中,我们看到了号称“从不行贿”的万科成为第一家被点名的行贿的房地产企业;即便是这次高调内部反腐的京东,也在去年被职业打假人王海举报涉嫌向北京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消保科某科长行贿,让其在京东免费购物,至今也没有公布调查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