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互联网+视角下的人才国际化”高峰论坛于昨天在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厅盛大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主办,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中国杭州跨境电商人才港承办,为企业家、企业高管、人力资源负责人们带来一次难得的智慧盛宴。
在昨天的论坛上,洲际酒店国际厅座无虚席。作为国内首批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和出国服务的专业公司,浙江外服始终致力于为广大人力资源从业和管理者提供先进、优秀的行业实践。自2013年开始,它已成功承办三次规模盛大的人力资源高峰论坛,今年已是第四场。在本次论坛上,阿里B2B人力资源资深总监方永新、赛伯乐基金创始合伙人兼总裁陈斌、华为IT产品部总监姜志高、资深外交官郑春雷、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创始人兼院长张志千、浙江外服副总经理戚燕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的人力资源盛宴。
三十余年来,浙江外服为三千余家中外企业,十余万名中外雇员提供锁定行业、锁定职种的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并且一直致力为广大人力资源从业和管理者提供最先进、最优秀的行业实践。本次高峰论坛承载了浙江外服对人力行业国际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期盼,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浙江外服将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人才引进与人才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赋予自己的力量。
方永新:人不是越多越好 用人才是关键
阿里巴巴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商巨头,其庞大复杂的业务体系和员工结构一直受人瞩目,阿里巴巴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方永新在论坛现场分享了阿里业务中的人才策略。他表示,目前阿里业务有三大核心战略,除了云计算,另外两大战略就是将阿里“全球化”和打造“农村淘宝”。
“2014年,阿里集团宣布将上线"农村淘宝"。随后,我们开始布局农村电商,首个试点项目便落户在了浙江的桐庐县。”方永新说,“当时我们根据试点的人数,预估布局全国的话至少需要7000多人,但却立马遭到了马总的否定,他给我的数字是800人。他告诉我,管理层如果只拿着钱和人力资源去干活,是永远没有突破的。于是最后,我们就是靠这800人一步步启动农村淘宝项目,并且招引了许多"村淘"合伙人。”方永新说,这个故事认证了阿里始终坚持的人才理念——“人不是越多越好,用对人才是关键。”另一方面,为了加速国际化,阿里招了个“国际班”,经过层层筛选,一共招募了几十名国际人才,主要来自欧美、东南亚等国,拥有世界顶尖学府教育经历和至少三年出色工作经验。“从学员的分布,不难发现我们全球化的战略在持续升级。”方永新说。
陈斌:海外视野下 更需要一份本土智慧
赛伯乐基金创始合伙人
浙江赛伯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办于2008年,作为国际知名的投资管理公司,赛伯乐重点关注具有强大整合潜力和平台价值的新兴产业,通过“政府+投资+创业”的方式为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在境外设立了孵化器,为不少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构筑了一条绿色通道。
赛伯乐基金创始人合伙人陈斌表示,目前赛伯乐在境外创办了许多项目比如硅谷基金、洛杉矶基金、波士顿基金以及一些孵化器,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如今企业对人才是求贤若渴,企业需要的人才大多数是一定要有海外工作学习的经历,并且在国内或国外有人脉关系的海归。但在我们把项目"带出去"把人才"引进来"的时候,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发现许多海归不接地气,对国内当地的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导致许多本地的业务无法拓展。”因此,在陈斌看来,招聘国际化人才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能接地气,对当地人文环境有所了解,这样才有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
姜志高:人才需提高海外本地化率
华为IT产品部总监
华为是全球500强之一的科技公司,无论在传统的通信设备领域,还是企业市场和个人市场发展都是遥遥领先,对海外人才管理也是“标新立异”。有着20多年IT经验的华为IT产品部总监姜志高便从华为云计算技术这一领域分析了他对人才资源配置的独到见解。
姜志高表示,目前华为员工总共有17.6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才就占了接近8万名,海外本土化率超72%,跨越100多个国家。“在海外研发中心的员工里面,除了一部分极少的国内人才,我们大部分招聘的员工都是海外本地人,因为他们对本地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这样一来,华为的全球价值链能将本地化的能力带到全国各地,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能为当地培养和保留人才,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姜志高表示,华为未来会一直坚持互惠互利的理念构建全球产业链,在海外本地做负责任的企业,确保本地经营团队,承担起该有的经营责任。
郑春雷:企业要认清东西方人才的差异
资深外交官
作为一名资深的外交官,郑春雷长期在中国驻德国、瑞士大使馆从事商务工作,对跨文化交际、东西方人才认知差异有系统的研究和经验。
郑春雷在论坛现场表示,倘若忽视东西方思维与人才管理的差异性,损失的不只是金钱,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的投资。比如激励机制,西方企业有一套完整的员工激励和升迁机制,而中国企业过去则会注重所谓的“关系”、其次是绩效人才,中国企业注重的是一个员工的人品,因为人品是一个员工自身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西方企业最注重的。此外,中国有许多中小型企业比如跨境电商、互联网企业,它们在“走出去”的时候都需要一系列手续,比如报关、注册等问题,都需要与当地的政策法规相符合,也需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这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定要找到与自己企业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人。国内有大量的留学生,所以给中小企业主一个建议:最好聘用与自己意识形态相近的、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中国留学生。
对于国际化人才这一说法,郑春雷认为,“走出去”行万里路是必要的前提,“没有出去看过世界,何来的世界观?”
张志千:国际化人才不是拥有海外背景这么简单
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创始人“以前对于国际化人才的理解就是,只要能讲外语和拥有海外背景就可以了,但是这种理解随着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已经有所变化了”,张志千在会上表示,国际化人才需要更多地关注文化、沟通和价值观的认同度上,“我认为那些具有全球视野和胸怀的人才,具有跟国际对接、交流、沟通能力的人才,具有在国外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人才,以及能够在国际市场把事情搞定、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他们都属于国际化人才的特征。国际化人才的概念没有固定的标准,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化本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也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和战略需求去选择。”
面对如今国际化人才的稀缺和“互联网+”的状况,张志千表示,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专注于打造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人才生态链,确保人才与就业市场的紧密对接,解决毕业生与职场脱节的问题,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企业资源的整合,确保就业服务的有效安排。
戚燕:浙江省外服关注国际化人才服务
浙江外服副总经理
互联网的发展其实与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是一样的,要想持久发展,必须要与产业融合才可以。分享一下关于对“连接一切”的理解,说到“连接一切”,就会联想到最近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在我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图;一座连接的桥,从我们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就是连接一切可以连接的事物,连接着信息和能量。”举个例子,今天下午举行的论坛,就是运用了连接的思维,连接了政府部门、连接了那么多的品牌企业,还有连接在座各位企业朋友,今天这场论坛正是因为用了“连接”的思维,所以这是一场的大家的论坛,“此时此刻,除了现场的朋友们,还有很多在线的朋友们,也在与我们共同连接,共同分享这场论坛,这是一场有温度,有价值的论坛。”戚燕在现场表示。
在国际化人才服务方面,浙江省外服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输送、紧紧跟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为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同时省外服也在考虑,很多企业走出去,也有很多企业走进来,外服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国外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外包服务。
随着杭州进入后G20时代,省外服也将借着东风,拥抱互联网+、拥抱国际化,这也是一个必然的时代发展趋势,浙江省外服将紧紧跟随浙江的发展、杭州的发展,进入一个国际化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