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中国反通讯信息诈骗蓝皮书》。蓝皮书指出,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产生根源虽然有部分原因是来自道德缺失、金钱至上观念下引发的失德以及违法行为,但一些掌握海量用户信息的平台甚至是通讯平台,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用户数据保护不力,从而给诈骗分子和组织实施犯罪带来便利,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关于运营商究竟是技术能力不够还是没有对预防电信诈骗投入足够精力的争论,在业界由来已久。运营商方面强调,关于安全隐患,在实践中运营商通过短信下发、营业厅宣传等方式告知用户,但不管是什么方式,都难以保证每个用户均能知晓。更重要的是,经过几年的连续媒体报道,大多数人已经对一些典型的诈骗方法有了基本印象,很难说没有被“告知”过。
面对电信运营商所说的“技术难以实现”这类借口,来自法律界的部分专家表示,从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现状来看,电信运营商需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如电信运营商之间应协商合理安排互联互通业务,及时弥补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保证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技术难以实现”不应一直成为运营商规避责任的挡箭牌。运营商既然向用户提供收费服务,就应该通过自身的能力建设,保障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那么,其他一些国家是如何对待因通讯企业自身技术原因导致给用户带来个人信息风险的事件呢?据外媒报道,英国通讯公司TalkTalk由于其网站安全防护薄弱导致近15.7万名客户资料泄露,日前被处以创纪录的40万英镑的罚款。作出该处罚决定的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表示,黑客攻击固然是根源,但这不能成为企业放弃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借口。
有迹象表明,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已开始对电信诈骗防治密集发声。中国联通(600050,股吧)称,其在全国范围内独家推出了防欺诈公益提醒服务,帮助用户识别通讯信息诈骗和保护财产安全。
不只是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相也正积极配合公安机关针对涉嫌利用“一卡双号”实施诈骗的号码采取严格风险管控措施,如切断诈骗通道等。
杜绝通讯诈骗必须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但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刚性约束,即制定相关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来对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约束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