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这个乍一听蛮深奥的名词,已经来到了你我身边。
昨天下午,由新华社瞭望智库、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等联合主办的2016首届量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现场,传来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沪杭干线(浙江段)开通了。
“沪杭干线”是啥?据相关媒体报道,这是2014年经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建议而建设的。它是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商用干线。
“沪杭干线面向的是用户,流量非常大,市场化程度高。”据浙江省量子通信产业协会会长、干线承建方九州量子董事长郑韶辉透露,目前与100多家金融机构已经或将要签订协议,这些企业将率先享受到“沪杭干线”的保密通信协议。
量子通信是量子信息产业的其中一个领域,此外还有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它们的前景很广阔。”郑韶辉说。
量子通信“落地” 最常见的终端产品会是量子手机?
量子通信到底是啥玩意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袁岚峰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量子通信好比火车,经典通信好比马车。火车刚出来的时候,在很多方面不如马车。例如火车只能在铁轨上跑,马车可以去任何地方。火车还经常出毛病。但即使有这些缺点,有远见的还是能看明白,火车的发展空间远远大于马车。”
不难理解,量子通信是一种新型通讯方式。那么,它未来可能以怎样的终端产品出现在我们身边?
在郑韶辉看来,其中一种产品是量子手机,“这个产品目前我们已有一套技术解决方案,但因为量子通讯设备太大,目前还做不到小型化,而且量子密钥还无法实现自动生成,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机器设备实现,在设备里安放芯片,好像手机充电一样。”
在郑韶辉的构想中,这些量子通讯设备未来会被安置在写字楼里,用户可以按需“充电”,并拨打量子通讯保密电话。
这种终端产品还被其他行业内人士看好。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他曾在媒体上公开预测,也许在15年之后,每个人都可以用上无条件安全的量子手机。
看好量子通信源于它“够安全”
但新生事物难免引争议
为何那么多人看好量子通信,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它“够安全”。
科大国盾量子总裁赵勇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量子通信相对于经典通信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性,它不依赖于算法的复杂度,具有无条件安全性。
然而,作为新生事物,量子通信也正在面临各方的质疑——比如,质疑它被入侵时的信息稳定性;再比如,质疑高成本的问题。
“量子通信和经典通信设备相差不大,因此,量子通信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周期也会很短,只要用量能够上去,成本就可以大幅下降。”论坛现场,问天量子总经理赵义博这样解释。
如何将用量提上去?赵义博说,一方面是提升产业链,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就是推动国家干线建设,在他的预想中,最终,量子通信设备成本,应该在传统通信设备的两倍以内。
郑韶辉对此表示认同,在他看来,量子通信产业未来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设备商的阶段,随后是运营商、平台商。每个阶段都会经历3-5年的过程。
“现在设备还存在成本太高、稳定性欠佳的问题,如果在3-5年的时间里,设备成本能够下降到现在的1/10,就能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他说,从设备商、运营商,再到平台商,相信用9-15年的时间来塑造全产业链,届时“量子+”的时代将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