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腾
无论滴滴与优步的合并案结果如何,国内网约车市场的战火依旧没有熄灭,但各大企业已经开始告别“烧钱”时代。在新的国家政策与市场形势逐渐成形之际,网约车行业究竟能给消费者出行带来怎样的新变化?
自8月1日滴滴宣布牵手优步后,这场涉及国内网约车市场份额最多的合并案就备受关注。然而,抛开消费市场上爆发的声音不谈,在随后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商务部便先后三次约谈滴滴,并对滴滴优步合并案展开反垄断调查。滴滴的如意算盘,究竟能否打得转?
营业额之争
2015年年初,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当时易到用车创始人兼CEO周航曾向商务部与国家发改委举报,称两家公司的合并涉嫌垄断,建议相关部门禁止两家公司合并。但是,由于滴滴与快的均未达到有关经营者集中申报门槛,因此不需要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事后不久,新一轮的网络专车租车大战便打响,针对滴滴的首次“反垄断”质疑也不了了之。
此次面对商务部的约谈和反垄断调查,滴滴方的回应依旧延续了上一次合并战略时的传统,“我们认为,目前滴滴和优步中国均未实现盈利,且优步中国在上一个会计年度营业额没有达到申报标准”。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滴滴与优步的合并案确实尚未达到申报标准。虽然滴滴2015年在华净收入超过60亿元,超过相关文件所规定的标准,但优步中国2015年会计年度净收入却不足4亿元,未达到申报标准。根据一份2015年7月传出的有关优步中国的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2016年预计净收入为2.56亿美元,但2015年预计净收入为负数,而经营者集中是否需要反垄断申报参考的正是并购的上一会计年度数据,所以滴滴认为其与优步中国的合并案并不需申报反垄断审查。
但是,由于滴滴和优步都是非公众公司,其营业数据并未向公众公布。“亏损与盈利并不能成为一个企业垄断与否的条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周翔宇表示,“营业额才是决定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标准,从两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推断,滴滴与优步2015年的营业额不可能均未达到4亿元。”
究其原因,这场反垄断调查的核心问题在于,打车软件平台营业额的认定,官方尚未给出权威标准。互联网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认为,滴滴与优步中国的营业额指的是企业自己的收入,而不是平台上的交易额,因为订单中的交易金额全部或者大部分属于网约车司机,而不属于平台,不能计算为企业收入,目前公开资料还不足以判断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是否符合申报标准。
互联网颠覆垄断
奇虎360与腾讯的“3Q”大战被称为“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第一案”,这场争端让国内民众开始真正了解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2014年10月16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判定:认定腾讯旗下的QQ并不具备市场支配地位,驳回奇虎360的上诉。该判决为互联网领域垄断案树立了司法标杆。
此次滴滴与优步合并案,与当年的“3Q”大战颇有几分相似。根据滴滴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2015年滴滴占据中国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99%、网约专车市场87%,并在其他各条业务线都取得了超过70%的主导性地位。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合并将让中国打车软件市场90%的份额集中到一个主体之上。
从市场份额来看,就算滴滴未对优步中国进行收购,其在行业内也早已一家独大。但是,仅仅依据市场份额,并不能说明滴滴已经占据市场支配地位。因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瞬息万变,行业本身充满了竞争,而企业随时可能面对颠覆者凭借创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滴滴虽然在网约出租车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租车、专车市场上的其他企业也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以神州专车、易到用车等软件为代表的网约车平台,都在国内市场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另一方面,与传统行业的反垄断相比,互联网领域的反垄断,一直有特殊的性质存在。“互联网领域的垄断行为应该如何进行界定,应该在效果分析这个角度进行考虑。”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韩学广认为,滴滴和优步中国的并购完成之后,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必须纳入考量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他们的并购是否会对网约车这个市场产生排他性竞争的效果,这个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产生了这个效果,那么营业额的考量则不再是评估的唯一标准。”
回顾以往的互联网行业巨头合并,关于是否涉嫌垄断的争议不在少数。过去的几次重大互联网巨头合并——2015年2月滴滴与快的合并、2015年4月58同城与赶集合并、2015年10月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2015年11月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其实都曾看到这些合并被质疑为“垄断”,但反垄断部门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出默认态度。
这盘棋的下一步
《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 凯利曾就“互联网垄断”现象进行过如下解释:“通常来说,用户对于互联网垄断现象还是比较高兴的,对此不高兴的就是那些垄断公司的竞争对手。而且,我觉得这种网络的垄断是基于免费的基础之上慢慢形成的,那么用户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他们得到的服务总是在不断改进。”
然而,滴滴在完成对优步中国的收购后,显然没有意愿改进总体服务,相反,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滴滴平台的用户却在流失。在一系列涨价和取消补贴之后,滴滴平台的客户与司机都出现“叛逃”。
据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不少用户已经开始放弃滴滴。相比5月,滴滴6月的用户渗透率(使用应用的人数占所在领域活跃人数的比例)开始下降。到7月,滴滴的用户渗透率显现了大幅下滑的趋势,跌幅近10%。
除了乘客端感受到涨价的压力,司机端同样也在变化中。一位徐姓优步司机告诉笔者,现在明显感觉到挣得钱没有以前多了,自己身边好几个在优步工作的“老伙伴”已经选择离开,选择新的平台如易到、神州等。徐师傅说:“以前开优步一天接满20单会有200元至300元不等的奖励,现在接满一定的单数,奖励只有60元,并且优步平台还会收取司机营收额度的20%,作为平台使用费。”
作为滴滴和优步中国的直接竞争对手,易到的用户活跃度开始大幅度上升。根据艾瑞数据显示,易到7月份月度用户总使用次数为5211.11万次,环比涨幅高达25%。在日均活跃用户数方面,易到也保持高增速,7月份易到的日均活跃用户数最新突破了111.87万人,比优步中国高出了15%。
不过,滴滴内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告诉笔者,目前的状况是滴滴刻意为之,其实滴滴是在故意将市场份额让给易到以及其他平台。虽然笔者并不能确认其真实性,但滴滴目前所作出的一系列市场调整,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无论滴滴与优步的合并案结果如何,国内网约车市场的战火依旧没有熄灭,但各大企业已经开始告别“烧钱”时代。在新的国家政策与市场形势逐渐成形之际,网约车行业究竟能给消费者出行带来怎样的新变化,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