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观察 夏金彪
日前,北上广深等多地纷纷推出网约车地方细则征求意见稿。从征求意见稿来看,多地都对网约车车辆、司机和平台设置了多道严格的准入门槛。
其中,第一道准入门槛是针对车辆。例如,北京规定,网约车不仅需要北京车牌,5座三厢小客车排量不小于2.0L或1.8T,7座乘用车排量不小于2.0L,车长大于5100毫米。上海则规定,车辆不仅要有上海车牌,而且要达到国Ⅴ排放标准,轴距要达到2700毫米以上,新能源车的轴距也要达到2650毫米。第二道准入门槛是针对司机。北京、上海均要求司机为本市户籍,深圳要求司机需户籍市民或持有居住证。北京还进一步限定男60岁、女55岁以下。广州网约车新规规定驾驶员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第三道门槛是针对平台。各地的一大共同点,就是要求平台承担承运人责任,必须同时具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相关数据均需接入监管平台。
应该说,各地为加强网约车监管,设立准入门槛是必要的。目前,我国的出租车行业呈现出传统出租车营运模式与网约车营运模式并存的局面,相比有章可循的传统出租车管理而言,网约车的管理还有待落实。
自今年7月28日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网约车新政并宣布于11月1日起实施以来,全国多地在此期间根据新政制定了当地的实施细则。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各地的网约车管理细则应该在11月1日前发布实施。
从各地的征求意见稿来看,网约车管理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出租车的管理方式,除了市场准入的管理外,并没有采用传统出租车的数量、价格的直接管制,而是交由市场调节。
北京、上海明确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广州市也提出网约车实行市场调节价,同时明确可以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等因素,适时建立网约车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深圳提出将建立网约车运力规模动态调整机制,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必要时实行政府指导价。
此外,各地征求意见稿还强调政府与平台对网约车的共同治理。例如,广州、深圳表示“经营者承担承运人风险”,而上海则将其具体到“保险责任”:“发生事故后,网约车因承担先行赔付责任”;而在乘客投诉中,四地均要求经营者必须明确处理时间,北京将期限设定在10天内。
无疑,各地政府希望对网约车的管理能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调节网约车的数量和价格,同时促进政府简政放权,从事前管理转到事中、事后的监管。
但各地征求意见稿的一些准入规定也引发争议。在对网约车司机的准入上,除了无吸毒、无重大交通事故以及驾龄等常规的安全规定外,最受争议的是户籍要求。目前,北京、上海的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司机需要持有本地户籍才能申请成为网约车司机,深圳则提到深圳户籍或本地居住证都可以申请,只有广州没有相关户籍要求。
虽然北京、上海等强调网约车司机的本地户籍,是为了加强人口规模控制和方便管理,但这一做法与户籍改革的精神相悖,也不符合《就业促进法》的要求,涉嫌对外地人口的就业歧视。
此外,在对网约车车辆的准入上,为了让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实施差异化竞争,各地对车辆轴距、排量等做出了苛刻的要求。例如,北京明确要求,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而目前各地传统出租车大多轴距小于2700毫米,排量在1.6L左右。这意味着,网约车将人为地“被豪华”,可能导致网约车运价的上涨,并最终转移到乘客的头上。
从国外的网约车监管来看,一般都强调准入政策的公平性,同时加强对网约车司机和车辆安全的准入监管。例如,美国加州对司机的审核主要包括四项:第一是犯罪记录审查,在允许司机接入平台运营之前,平台需对司机的犯罪记录进行审查;第二是对喝酒和吸毒的零容忍原则;第三是司机需有有效的驾照,平台还需审核司机交通违章的情况;第四,所有的司机在提供乘车服务前都需接受平台提供的培训服务。
此外,美国加州还要求平台必须依照规定对车辆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并保留车辆每年检查的记录以供审查;每辆网约车必须参与至少100万美元保额的商业责任险等。
眼下,距离网约车细则最终落实只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期待各地网约车主管部门能集思广益、借鉴国外网约车监管的有益经验,破除歧视性准入政策,以保障我国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