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顾名思义就是Fi-nance+Technology,也称金融科技。Fintech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借贷、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股权众筹、区块链、大数据征信等方面。
互联网金融是中国人的说法,美国并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美国金融科技发展较为成熟,金融和科技融合在一起,基本成为业务发展的支撑,因此,美国人喜欢说金融科技。比如,高盛一直自定义是一家技术公司。
中美P2P有四大不同
由于每个国家的环境不同,P2P在中美的差别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外的法律非常健全,相关的限制非常多。在这方面,国内正在逐步完善,但前两年因为政策相对宽松,所以创新多。
第二,投资人对风险的认知不同。在中国监管下,保本保息是不被允许的,不允许通过这个噱头吸引投资者到网贷平台投资。尽管监管层要求平台不能做保本保息的承诺,但多数平台会通过各种机制,如风险保证金机制、资产风险管理等,尽可能让资产不出现问题,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国外机制限定了平台从一开始只能做信息中介,只做撮合服务和风险定价,为投资人提供参考信息。决策只能由投资人自身实施。中国未来也会逐步往这个方向走。
第三,借贷端不同。国内借贷,线上线下并存,线下比例较高,线上初步成型。国外主要都在线上,主要原因包括人工成本、征信体系等。美国征信体系完善,完全可以通过线上的数据来了解一个人,开展线上业务较容易。
第四,风险防范不同。在中国,小额贷款需求比较多,欺诈风险的防范是主要点。国外欺诈相对较少,更多是信用风险。
中美P2P不同的三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监管的成熟度。美国的网贷平台有十几个条例在监管;中国是先让行业自由发展、自主创新,再进行规范。
第二个原因是信用体系。美国信用体系健全,做线上业务方便。中国尽管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但其覆盖到的人数大概是2亿人。大多数人,特别是普惠金融对象的征信情况没有覆盖。银行很难获得这部分人的信用历史,进而无法评估,因此,放款也困难。近几年,中国民间信用体系正在完善。中国人缺乏信用数据,但不缺消费数据,App、社交网站等存在大量的行为数据。中国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更多地依赖行为数据,利用行为数据作为风控、放贷的依据。而美国更多利用信用数据。
第三个原因是金融服务的成熟度,这是中美的核心差异。在借贷领域,中国很多个人和企业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只有2亿人拥有信用卡,而美国90%的人有信用卡,因此,中国的发展速度会很快。从理财角度看,美国财富管理市场成熟,非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体系占整个市场的60%份额;中国只有6%,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供给和需求在互联网得到有效满足,因此,网贷平台可以迅速发展起来。
金融科技在中国落地有两个条件“金融科技”这个词已经出现十几年了,最早是为了提高金融效率产生的科技。当时,中国进入该领域的只有恒生电子(600570,股吧)。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是两码事。金融科技要实现本土化,要做到两点:
其一,在借贷端,要充分了解国内的需求。中国互联网借贷体量是美国的4-5倍,甚至更多。中国的民间征信体系亟需建设和完善。同时,针对借贷人群做细致的分析,比如在PPmoney的3C借贷,在美国并不存在。PPmoney做的较好的3C分期,依赖于线下面对面的风险把控,符合中国特色。美国都是依托门店本身资源开信用卡。中国线上和线下的风控体系是不同的,更多依赖线下的风控进行反欺诈。
其二,在理财端,美国多由基金、成熟的投顾和经理为投资者提供服务。中国的基金投资体系不是非常成熟,投资者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自我教育,普惠金融体系是由非金融体系来提供的。我们认为,在中国,金融科技要做得好,要善于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汲取他们的优势,强强联合,为普惠金融服务。
哪些细分领域值得看好
金融科技的分支领域有很多,很多领域相当有前景,其中,互联网支付已经非常成熟。
PPmoney万惠着重发力的领域,首先是互联网借贷。在传统线下没有得到满足的借贷需求,互联网借贷可以有效进行补充。其次,年轻人消费观念越来越西方化,消费意识转变让消费金融变得有利可图。再次,在财富管理领域,我们非常看好通过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此外,互联网证券的发展颇有前景。证券交易越来越社交化,懂行的人对不懂行的人进行撮合,我们会逐步在这个领域发力。
金融科技可以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但能称得上金融创新的要符合以下特点:一是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如大数据风控智能审批,提高了审批效率,节省大量人力、时间成本;二是能激发金融服务潜力,唤醒沉睡的需求,如智能理财,教会人们如何“钱生钱”;三是全新的技术和概念要颠覆传统业务模式,如区块链,必将改变未来的很多业务模式。
(记者周轩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