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马云带着17个人挤在杭州湖畔花园公寓里没日没夜创业时,每个人都身兼数职,特别是看似没有太多技术要求的客服。现在蚂蚁金服集团CEO彭蕾当时是客服的主力,她以网名“小土豆”与西方客户进行邮件往来。后来她做了首席人力官,看来客户服务是一项洞察人心的工作,走心与否,对方马上就能体会到。
当年18位创始人中的另一位女性戴珊,现在是阿里巴巴首席客户服务官(CCO),阿里的客服传统现在仍由初创合伙人延续着,这也不难看出马云对客服工作的重视度。今年夏天,主要针对天猫的服务升级方案“无忧购”在平台上线。阿里CEO张勇在一次内部沟通时说,今年要打好11场战役。实际上对应的是11个创新项目,无忧购就是其中一仗。
什么是无忧购?可以理解为天猫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一次服务打包升级,眼下的重点在极速退货(款)和上门服务这两个环节。极速退货,买家申请7天无理由退货,系统会自动响应通过;极速退款针对T2级别以上的天猫会员,天猫先垫付退货款给买家。上门服务,一个是上门取退,运费险可同步抵扣退货运费(限首重公斤内);另一个是对大家电、家装建材等商品的入户安装,这方面天猫力量薄弱,所以接入了大量第三方专门做上门服务的公司,比如户帮户。
刚上线时,无忧购并没有引起消费者多大注意。像菜鸟联盟会在商品首页位置贴一个“菜鸟联盟”的蓝色Logo,无忧购其实也有一个自己的红色Logo,买家在查看天猫上的一款商品时,价格下方的服务说明栏里列出的服务项目涉及的就是无忧购服务,但是需要再点进去才能看到无忧购的红色标志。现在这套服务标准已经覆盖了天猫90%的品类。
可以这样理解,无忧购是一个动态的服务,后续会不断有新服务项目加进来,而且针对不同类目的商品,服务花样也各异。天猫给它画了一个三横九纵的服务矩阵,横向是服务内容,纵向是行业类目,毕竟买生鲜和买手机的服务方式是差别很大的。先从一个个商家单点覆盖,再将同行业的服务标准串成一条线,最后在整个天猫这个面上构成一套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的点线面升级。
但这是有很大难度的事。
理论上看,相比自营电商,平台型电商更难对售后服务进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因为货不是自己的,商家各有各的打算,想把数百万商家的服务进行标准化,靠强制很难真正奏效。服务升级,客观上给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无忧购第一批覆盖商家,华为荣耀服务总监齐亮举了一个很细节的例子,以前的财务流程是退货商品入库了才确认退款,现在流程变了,如果消费者退手机时没有将发票一同退回,发票所涉及的税款部分就无从追讨,虽然这种情况只是很小比例,沟通起来却需要花费较多精力。但他又说,当其他竞争品牌达到天猫无忧购的标准后,如果自己跟不上,势必会在用户体验上落伍。
这句话点出了无忧购推行下去的一个动力。天猫是一个平台,有游戏规则,当大多数商家认可这个规则,以统一标准提升了自己的服务后,那些没有提供这些服务的商家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处境。很简单,如果一款商品(特别是大件)价格相同时,人们当然会倾向于买售后服务保障更好的那家。这实际上是商家经历了自然分级,平台希望以优质商家带动品质提升的一个过程。
具体到品类上,相比于服装、3C等小件商品,大家电、家具建材等对售后服务的要求更高。我在线下家具城买了一套家具,商家会派自己或第三方的工人送货安装,服务到家。如果是在线购买但后续配套服务跟不上,消费者实际上买来的是麻烦。无忧购这次突出家装建材领域的服务,是想说,如果最难的商品服务都实现了,小件商品更不在话下。
以大家电为例,据第一财经记者向天猫内部了解,今年双11天猫电器城将主推预约送货服务。这相当于给消费者提供更确定性的服务,下单之后想几点收货,就让快递准时送货到家,这就是确定性,这也是天猫提升品质的核心诉求之一。要想在双11这种异常繁忙时段实现预约上门,至少需要菜鸟配合,用大数据更精准地分配上门工人的时段。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无忧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阿里巴巴集团内部以及关联公司之间协力。
最后,无忧购推进的基础支撑之一,即控货。天猫针对部分3C、家电等标准化程度很高的商品采取集中入菜鸟仓,就近发货,类似于天猫超市的寄售模式,比如你查看一款家电,页面显示属于天猫电器城在售,详情页会显示它来自天猫的仓库。对货品的掌控力增强了,服务的确定性相应也会提升。但对于服装等个性化非标品,就不是控货这种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