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电影票房虽然有所增长,但较往年增速放缓,现象级电影也屈指可数。在本届丝路电影节上,业内大咖和专家就此展开讨论,大量资本热钱的涌入给电影带来了机会,市场却也被“赚快钱”的风气笼罩,观众对烂片不买账,中国电影市场真的被资本玩坏了吗?丝路电影节的“中国电影投融资的健康发展”论坛等活动上,这个题设被一再讨论。
电影市场需要“专业的快钱”
记者在本届电影节上了解到,今年国产电影的生产规模有望达到700部,国产电影的投资主体达到1500家。专家预测,假如今年生产近700部国产电影,按照每部2000万-3000万元的制作成本估算,仅内容制作就需投入150亿-200亿元。已经有包括《福布斯》在内的报道指出,明年中国电影票房将有望超过美国。因此,上市公司、民营资本投资、电影项目股权融资、房地产、电商等各领域公司的快钱纷纷涌入电影市场,非专业电影资本的进入,也直接导致市场的浮躁。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金融衍生品,这在当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暑期档有超过90部电影上映,甚至超过了去年二季度的电影总数,但票房口碑却纷纷疲软,中秋档三天票房为5.12亿元,较去年同档期的6.05亿元下跌15.4%。单片方面,小长假票房冠军《大话西游3》收获2.32亿元,仅为去年《港囧》首周三天票房的三分之一且遭遇差评。有观点认为,资本运作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快速套利的诉求,资本抱着“赚快钱”的目的进入,极有可能对电影内容生产造成干扰,从而损害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曾执导《画心》《惊天大劫案》等影片的张蠡表示,“现在其实是电影被资本绑架,因为导演需要钱才能拍电影。资本方绑架的是什么呢?你要拍可以,但要把钱赚回来,一切都围着资本在转圈,什么赚钱做什么,所谓的IP现象也是这样诞生的。”他直言在资本的驱使下,一堆烂片出来了。“个别的片子靠小鲜肉赢得了一些票房,如暑期档上映的《盗墓笔记》,因为有鹿晗啊,票房确实好,9亿多元,但你说是好片子吗,我相信明年观众就会把它忘了。”张蠡感慨,假如投资方有情怀,去关注当下题材的影片,中国电影会有很好的进步空间。
著名导演章家瑞担任本届丝路电影节首届项目创投活动评审,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电影市场让人担忧,高品位、高质量的影片几乎没有,制作的滑坡是最重要的原因。此外,网络观看的迅猛发展也影响了电影行业。谈起电影资本,他说:“资本是短期行为,要求短时间内产生业绩,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十年磨一剑。资本的诱惑也很大,赶剧本、赶档期,大家的心态浮躁了。也有资本控制了创作者的想法,不懂创作却要干预创作。”章家瑞表示,导演要尊重投资,回收资本,这是导演的职业。“不过外围的资本太强大了,房地产啊,网络大佬啊,都在往电影里走。其实他们应该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生产高质量的电影。”
互联网思维让电影资本更理性
作为丝路电影节的重头戏,“中国电影投融资的健康发展”论坛会集了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娱乐工厂创始人、董事长张巍,北京七星娱乐公司娱乐部门CEO弗雷德 米尔斯坦等国内外电影人。鼎晖文化产业基金高级合伙人朱辉龙分析说,目前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但分化特别严重,“我们经常说现在每10部中国电影中,1部赚钱,2部平,7部亏钱。中国目前的电影金融刚刚开始,国外电影金融有很成熟的一套体系,我们现在还停留在保底发行方面。”
而在电影和互联网融合的时代,网络融资的重要性也被提出。娱乐工厂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巍认为电影行业更加需要利用一些互联网思维,借助这个浪潮顺应这个时代,建立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把电影行业优质的文化内容、发达的科技,包括金融创新、社会资本资源都要结合在一块。“我们在互联网众筹里面的一些投资人,既是用户,又是出品人,他可以通过众筹方式参与到一部片子里面,这样所有人的积极性、归属感、参与度都变得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有的人是为了去见一下吴亦凡,或者见一下吴秀波,参加众筹以后你可以去探班,你可以有机会在现场看到这些明星,这是众筹给大家带来的一些不一样的效果。”而通常情况下,这种融资而来的电影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一开始就完成了最专业的市场调查。
以前一部电影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票房,不过现在这一现象发生了变化。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介绍,以前中国的电影,资金的回收来源主要是院线,而现在互联网改变了这一现状。“从今年开始,一部院线电影的回收,来自于互联网或者其他游戏衍生的收入在30%左右,而这个比重还将继续上升,甚至有望达到70%。”杨向华透露,“整个线上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非常快,去年互联网付费规模在20亿-30亿元左右,今年几个视频网站加起来,再加运营商的渠道,估计会达到80亿-100亿元,明年估计会超过200亿元。大概三到五年后,整个院线票房的收入和互联网付费收入体量相当,那个阶段中国电影收入结构就会更健康。”
新报记者 王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