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工智能、VR/AR一样,入局者的增加,快速提升无人驾驶技术更迭。
在本月14日Uber推出无人驾驶载客实验之后,美国第二大打车软件Lyft联合创始人John Zimmer公布Lyft在无人驾驶方面的计划:2021年之前大部分的Lyft订单将由无人驾驶汽车完成。
事实上,有此雄心的公司并不只有Lyft一家,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曾表示,百度将在5年之内实现无人驾驶汽车量产。“智能化是未来汽车一大发展方向,这其中包括物联网技术以及无人驾驶技术。”
无人驾驶技术看似离我们并不遥远,然而在技术实现上还有不少因素制约。
目前,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以特斯拉、奥迪、本田为主的车企与以及Google、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两者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偏重方向有所不同。
车企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具有先天优势:将阶段性技术采用内嵌新车型方式实验。在奔驰2005年推出的S-Class车型就使用了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
“车企在做的一般从低级的辅助驾驶开始进入,希望通过不断地提升辅助驾驶的能力来达到未来完全的无人驾驶,互联网企业直接进入无人驾驶,终极目标都一样,只是走的道路不一样。”王劲表示。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打破车企的天然优势,主要依靠软件端优势。王劲将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比喻成电脑,其中价值的60%来自软件。
对于这样一台大电脑,目前如何保证乘坐人员安全成为无人驾驶技术未来能否进入消费市场关键。对于现实路况中可能会遭遇的情况,车辆必须能够准确识别并且段时间内提供解决方案。
为了提升对于路况的识别效果,目前所测试的自动驾驶汽车主要采用传感器与雷达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同时,通过多次实验收集足够多的数据标本。根据Google所发布的最近一个月的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报告中,自动驾驶里程达到196.9万英里,汽车能够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中做出停车等应对方式。
然而,对于这样超前的技术来说,价格是目前阻碍市场化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汽车安全性能,百度无人驾驶汽车车身所用激光雷达高达50万元人民币一个,其车载大脑价格也接近20万元一台服务器,加上车身上其他的雷达、传感器,一台成本达到上百万。如何在提供安全性能的同时降低价格,是目前无人驾驶技术需要攻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