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上市的步伐启动,摆在瑞幸咖啡面前的就是如何报亏为盈的问题了,良好的盈利模式和稠密的商业逻辑是二级市场更加重视的因素。此次美国资本市场是否会认可瑞幸咖啡的故事呢?
本报记者 陶娅洁报道
一向对标星巴克的新兴咖啡品牌——瑞幸咖啡吹响了上市的号角。
美国时间4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了瑞幸咖啡提交的F-1表格信息(F-1表格即非美国本土公司的注册上市公告)。根据这份注册上市公告,瑞幸咖啡寻求以LK为代码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瑞士信贷、摩根士丹利将成为其承销商。
瑞幸咖啡为何选择在此时上市?美国资本市场是否会认可瑞幸咖啡的故事呢?
上市的契机
瑞幸咖啡成立于2017年,一直采取极速扩张的策略。根据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一共拥有2370家直营门店。根据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 Sullivan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从门店数量和销售咖啡杯数这两个维度来看,瑞幸咖啡在中国咖啡市场排名第二。
和门店一样极速扩张的是融资。截至目前,瑞幸咖啡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
2018年,瑞幸在7月完成A轮2亿美元融资,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君联资本参与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年底又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22亿美元,领投方主要为A轮融资的大股东,并增加中金公司等国资的相继入局;紧接着4月18日瑞幸咖啡宣布,在2018年11月完成的B轮融资基础上,额外获得共计1.5亿美元的新投资,其中贝莱德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资1.25亿美元。至此,瑞幸咖啡投后估值为29亿美元。
“29亿是上市前的估值,上市后的市值能达到多少还不能确定。”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瑞幸咖啡表面上是一家新兴企业,但背后都是从业十几年的互联网人在操盘,因此其发展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
尽管如此,瑞幸咖啡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根据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在2018年的净收入为8.4亿元人民币,净亏损16.2亿元人民币;2019年截至3月31日净收入为4.8亿元人民币,净亏损5.5亿元人民币。
在成立仅两年、亏损没有收窄迹象、且移动互联网红利渐渐枯竭的今天,瑞幸咖啡为何要选择在此时匆忙赴美上市呢?早在今年1月,就有消息称瑞幸咖啡准备赴港上市,投行已着手准备上市工作。但由于瑞幸开业仅1年多,未符合主板上市至少3年经营纪录要求,成了上市的障碍。
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郭谨一曾解释道,“我没想过这个生意能否慢下来。中国这个商业环境,以前是大鱼吃小鱼,现在是快鱼吃慢鱼,一个商业模式如果能跑通的话,很快就会有很多追随者。”
财经专栏作家向坤分析,当今市场的资金情况并不好,为了节约时间,瑞幸咖啡需要尽早上市,避免资本市场资金面出现变化;其次,瑞幸咖啡的资金面比较紧张,今年4月,瑞幸咖啡甚至新增了一条动产抵押信息,抵押权人为中关村(000931)科技租赁有限公司,被担保债权数额为4500万元;更重要的是,瑞幸咖啡有着典型的移动互联网的背景,发展速度非常快,为了避免竞争对手的挤压,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瑞幸咖啡也需要尽快完成上市。
盈利是关键
当上市的步伐启动,摆在瑞幸咖啡面前的,就是如何扭亏为盈的问题了。即便故事讲的再好,良好的盈利模式和缜密的商业逻辑,是二级市场更加重视的因素。
此前为迅速占领市场,瑞幸采取了激进的打法,大规模扩店和烧钱补贴双管齐下,导致业务持续亏损,引发了外界的持续质疑。2018年底一份流出的内部文件显示,瑞幸2018年1-9月巨亏8.57亿元。为此瑞幸CMO杨飞特地出面回应,亏损8亿完全符合预期,战略性预亏会呈长期性。“用适度的补贴获取这一年的市场规模和速度是非常值得的。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会持续补贴。”而对于盈利时间表,他表示现在不考虑这个问题,3-5年之后再说。
尽管瑞幸咖啡信心满满,但比起早期投资人,股票市场的投资更看重盈利能力以及营收情况。如果一直亏损,投资人极有可能“用脚投票”。
有分析指出,瑞幸咖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对行业的垄断程度。目前,我国咖啡市场竞争激烈,虽然与独立咖啡店相比,瑞幸的市场占有率足够高,但有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甚至便利店的咖啡在侧,瑞幸咖啡还远不到足以垄断行业,左右定价权。一旦补贴不再继续,瑞幸咖啡的用户粘性将面临较大挑战。
精明的投资者似乎已经看到了这一点。记者注意到,在今年4月的一轮新融资中,瑞幸咖啡获得了贝莱德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资的1.25亿美元。然而贝莱德同时也是星巴克最大的主动投资者。贝莱德为何同时投资两家有竞争关系的咖啡品牌?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整个咖啡品牌的金字塔看,星巴克处于塔尖,瑞幸处于塔腰。对于投资者而言,将塔尖与塔腰的两块都吃进来是最好的,可以将投资回报率发挥到最高、最大、最快,这是每一位投资者最愿意看到的短平快结果,所以贝莱德的行为是符合投资属性的。从整个受众群来说,贝莱德的双品牌运作,不仅使投资面积更加宽广,同时投资风险又可以降到最低,又能使双品牌互相牵制与互相促进,是最好的一招。
因此,即使上市后瑞幸咖啡将和星巴克在美国资本市场面临正面对抗,但瑞幸和星巴克的基因毕竟不一样。星巴克的优势在品牌和场景,瑞幸很可能会赢在互联网思维。在中国如此,美国也是一样。也有分析指出,瑞幸咖啡处在一个尴尬的竞争地位。论咖啡文化、消费体验,短时间内,它很难与在中国苦心经营20年的星巴克相抗衡;论购物便利性、商品丰富度、价格,它一时也无法突破便利店所建立起的供应链壁垒。
但无论如何,瑞幸咖啡激活了中国咖啡市场,在美国也许同样可以复制一个好故事。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